近日,著名的科技巨头——微软传出了“圈地埋粪”的消息。

微软的“圈地埋粪”计划令人瞠目结舌。这家科技巨头与Vaulted Deep公司合作,收集人类和动物粪便以及其他有机废物,将其制成生物泥浆后深埋地下。

这些生物泥浆将被高压注入地下约1500米的岩层中永久封存,以防止这些有机废弃物在地表分解时释放温室气体。

根据协议,Vaulted Deep将在2038年前协助微软处理超400万吨的碳当量,整个项目预计耗资17亿美元。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微软获取碳信用额,还能通过美国45Q税收碳信用机制获得税收抵免。

图/IC


为降碳,各国还有哪些奇葩碳抵消

微软这一“圈地埋粪”的碳抵消方案,实际上折射出全球科技企业在气候危机下的创新焦虑与责任困境。当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减排手段已难以抵消AI发展带来的巨大环境债务,企业不得不探索超越常规的解决路径。

除了微软的“粪便埋地”计划,世界各地还出现了各种奇葩的碳抵消方法。

类似非常规的碳抵消方法在全球层出不穷:冰岛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永久封存;瑞士公司从大气中直接捕捉碳制成碳酸饮料,甚至出现“鲸鱼碳信用”计划——通过保护鲸鱼促进海洋碳吸收……

在冰岛,Carbfix通过将碳排放转化为岩石,以一种简单、经济高效的方式捕获和存储碳排放。其首席执行官解释,我们的技术从排放中提取二氧化碳并将其溶解在水中,从而有效地制造碳酸水。然后将水注入特定的岩层中,这些岩层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并将其转化为石头。我们已经对此进行了十多年的测试和应用,并且可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将二氧化碳变成石头。

瑞士公司Climeworks正在清除大气中现有的二氧化碳,并将其以岩石的形式储存在地下,部分二氧化碳还被瑞士的可口可乐公司用于制作碳酸饮料。

“鲸鱼碳信用”计划把每一头鲸都视为碳汇。鲸鱼体重可达28吨、寿命超过100岁、有大型飞机那么大。像所有生物一样,它们巨大的生物量主要由碳组成,研究人员认为鲸鱼可能是远洋中最大的生物碳库,负责储存地球总碳量的22%。企业可购买这些“鲸鱼碳信用”来抵消排放,于是,保护鲸鱼既是拯救海洋,也是给地球加装一台天然碳捕捉器。

图/IC


为降碳,中国有自己的“巧思”

8月28日,在湖北举行的“中央企业双碳湖北行”活动中,参会嘉宾发现证件摸起来凹凸不平且有点薄。这些看似“粗糙”的证件实际上是由纸浆和种子压制而成的“种子纸”。

用完证件后,只需将纸片浸湿后埋在土里,就能发芽长出植物。虽然摸起来手感欠佳,但它不仅能自然降解,还能孕育新的生命。

此次会议大约产生22.25吨二氧化碳,湖北华电江陵发电有限公司全额提供了碳减排量用于注销,成功抵消了会议产生的碳排放量。

为降碳,中国有自己的“巧思”,这些扎根于本土智慧的解决方案,既体现着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又展现出因地制宜的创新思维。

在浙江安吉,竹林碳汇交易让“空气变钱”成为现实。当地通过科学测算毛竹林的固碳能力,发放碳汇权证,竹农凭此可直接获得碳汇收益。这不仅保护了万亩竹海,更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越保护、越受益”的良性循环。

江苏盐城的“风光渔”一体化项目更是独具匠心。在滩涂上方架设风力发电机,中间铺设光伏板,下方水域进行水产养殖,实现“一片滩涂三重收益”。这种立体化开发模式,将新能源生产与生态养殖完美结合,成为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典范。

而成都的“碳惠天府”机制,则让低碳行为融入市井生活。市民通过公交出行、垃圾分类等绿色行为积累碳积分,可兑换成公交卡、消费券等实惠奖励。这种“普惠式”碳减排模式,让节能减排不再是宏大概念,而是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方式。

奇葩碳抵消,从创意到争议

真正有效的减碳应从源头减少排放,而非仅靠购买碳信用额。微软“圈地埋粪”的做法也招致了一些环保组织的质疑。这些组织认为,真正的减排应从源头抓起,而非通过购买外部项目来“抵消”排放。

2020年微软立下“碳负排放”的雄心壮志,但现实颇为尴尬,自AI业务蓬勃发展以来,微软的碳排放量“不降反升”。微软最新发布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仅因AI带来的增长,公司碳排放量就上升了23.4%,能源消耗更是激增了168%。

图/IC


微软的“埋粪”之举,折射出整个AI产业在碳减排道路上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对比之下,中国AI的发展更显未雨绸缪。

年初大火的DeepSeek采用混合专家(MoE)等技术,在推理时动态激活部分参数,相比传统密集模型(如GPT-3)可大幅降低计算量。DeepSeek-MoE模型仅需激活小部分参数即可完成同等任务,例如,DeepSeek-V3拥有6710亿参数,但每次推理仅激活370亿参数。这种稀疏激活机制使得计算效率大幅提升,相比传统密集模型(如GPT-3),计算量显著减少,且这种“神经开关”设计使得单次推理能耗显著降低。

从种子证件到DeepSeek,中国在碳减排和AI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表明,技术创新与生态责任并非不可兼得。真正的环保不是靠“埋粪”或“买碳”来掩盖问题,而是通过系统性优化和源头减量,实现发展与减排的有机统一。未来的科技竞争,不仅是算力之争,更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之争。唯有将绿色理念融入创新血脉,才能在这场关乎地球未来的赛跑中赢得主动。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