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第七届碳交易市场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节能协会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主办。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武曙红在会上系统阐述了林业碳汇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作用、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质量评估机制的创新进展。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武曙红。
武曙红指出,自《巴黎协定》签署以来,多个国家已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碳中和路径。林业活动因其既可作为碳汇吸收二氧化碳,也可能因干扰自然生态系统成为排放源的独特双重属性,受到广泛关注。她介绍,稳定健康的森林、湿地和草原生态系统可吸收约33%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但也可能因火灾、病虫害或土地退化等自然或人为因素释放碳。相关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人为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14%。因此,武曙红强调,必须加强气候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与湿地公约的协同履约,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农业、林业及其他土地利用部门减排增汇措施对碳中和的贡献潜力。
那么,农林领域的增汇减排措施具体能为碳中和提供多大潜力?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在2020至2050年间,农林及土地利用部门可为全球碳中和贡献20%–30%的减排量(减排成本100$/tCO2),相当于每年80亿至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武曙红进一步介绍,尽管林业碳汇项目在自愿碳市场中注册数量并非最多,但其交易规模与价格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21年林业碳汇交易量达2.4亿吨,2024年为3700万吨。她分析称,2021年至2024年间交易量出现下降,部分源于林业碳汇项目面临的多方面质疑,包括碳计量基线设置不合理、额外性不强、非持久性(碳逆转风险)监测期不够、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负面影响、碳利益分配不公平以及碳泄漏问题。例如,一些国际项目因基线设定不严谨、额外性证明不足,甚至引发法律纠纷与企业声誉风险,如达美航空公司就因使用受质疑的碳信用而面临集体诉讼。
为应对这些问题,国际碳信用机制正在不断优化方法学与标准。VERRA修订了森林管理与保护相关方法学,强化基线设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国际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CVCM)推出“核心碳原则”(CCP),从项目管理、排放影响和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设立十项标准,并对批准的机制、方法学及项目授予CCT标签。此外,碳信用质量倡议(CCQI)和热带森林诚信指南等国际倡议也陆续推出,致力于为买家提供项目质量分级和特定类型项目(如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采购指南,提升市场透明度。
基于中国国情与发展需求,在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及相关企业的支持下,武曙红团队牵头制定了《林业碳汇项目质量评价指南》(T/CSF 0112-2025),该标准已于今年1月发布并实施。该指南从气候效益、可持续发展与项目成效等多个维度提出30项具体指标,旨在构建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区域实际的质量评级体系,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实现“可衡量、可追溯、有实效、公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武曙红最后表示,希望通过该评价指南的科学应用,推动我国林业碳汇项目更好地助力气候变化减缓,引导开发与评级机构持续优化项目设计,增强中国林业碳汇的国际竞争力与公信力,为实现气候、生态与社区协同共赢作出扎实贡献。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