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旭辉“基因”的永升服务发布了今年上半年业绩成绩单。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永升服务实现收入约为34.61亿元,同比增长约2.7%,拥有人应占溢利约为2.14亿元,同比下降约19.4%。一个词总结,增收不增利。
回溯过去几年,永升服务的日子不太顺利。2022年到2023年,受旭辉控股爆雷牵连,公司利润连续两年滑坡;好不容易2024年看到回稳迹象,今年上半年业绩再度掉头向下。
但是,永升服务仍然拿出了分红,希望给到市场一颗“定心丸”。公司董事会建议派发中期股息每股0.0678港元,并额外派发特别股息每股0.0271港元,两笔股息合计每股0.0949港元。
8月22日,永升服务股价低开,收盘价报2.080港元/股,下跌4.59%。
“去旭辉化”提速,彻底切割仍有难度
从营收层面来看,今年上半年,永升服务实现收入约34.61亿元,同比增长约2.7%。
细分收入结构,物业管理服务业务仍是“顶梁柱”,26.69亿元的收入贡献了77.1%的占比,不仅高于去年同期的73.1%,其8.4%的同比增速更是远超整体营收。
永升服务把这归功于“不断努力扩大第三方客户群”,从数据看确实如此:来自旭辉项目的收入占比已从去年的29.1%压降到23%,第三方收入占比则从70.9%冲到77%。
这场“去旭辉化”的蜕变正在持续。2023年底,“旭辉永升服务”更名为“永升服务”,名字里的关联痕迹先抹掉一层。到今年年中,约2.54亿平方米的在管面积里,旭辉项目占比也从25.6%降到23.2%,第三方项目则提升至76.8%。
不过需留意的是,第三方盘子里还有着旭辉与其他开发商的合作项目,彻底切割没那么简单。
相比物业管理服务的增长,永升服务的其他收入并不光鲜。收入占比第二的是小区增值服务,约3.9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99亿元微降约0.8%;占比11.4%,与2024年同期的11.8%几乎持平。
永升服务方面称,在宏观经济恢复不及预期以及中国物业市场疲软的挑战下,多种小区增值服务受此影响艰难推进,同时其在小区增值服务发展上更加聚焦,放弃部分低毛利率及可持续性较差的业务。多方面原因造成当前小区增值服务的发展进入瓶颈期。
另一项非业主增值服务上半年收入约为2.7亿元,同比下降约24.4%,也是细分结构中降幅最大的,占比也从10.6%降至7.8%。永升服务表示,主要由于房地产行业疲软,导致增值服务需求下降。
此外,永升服务的城市服务产生的收入约为1.26亿元,同比减少约15.8%,主要由于该公司采取重新分配资源的策略,退出部分利润较低的业务以提高效率。
成本吞噬利润,毛利率明显下滑
收入端增长,永升服务的盈利端却出现明显下滑。问题出在哪?答案藏在成本里。
公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永升服务的成本由2024年上半年的约26.54亿元增加至28.15亿元,增长约6.1%。永升服务称,主要由于业务规模扩大导致各类成本增加,将继续投资于智慧运营以及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以提升营运效率。
由于上述主要因素,永升服务的毛利降至约6.45亿元,同比下降约10.0%。毛利率从2024年同期的21.3%降至今年上半年的18.6%,掉了2.7个百分点。
拆开来看,几条业务线的毛利率几乎都在下滑:物业管理服务的毛利率为18.5%,2024年同期是20.5%;小区增值服务的毛利率为28.2%,2024年同期是37.1%;对非业主的增值服务的毛利率为8.9%,2024年同期是12.4%。不过,城市服务的毛利率为12.3%,较2024年同期的11.7%有所上升。
最终反映到净利润上,上半年永升服务溢利2.7亿元,同比降17%;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2.14亿元,降幅扩大到19.4%,与营收增长形成明显反差。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管理层难掩的焦虑。在8月22日上午召开的业绩会上,永升服务管理层表示,转型的过程比预期的还要难。
其实,早在今年7月份召开的2025年半年度工作会议上,永升服务董事会主席林中就表示,“行业加速从粗犷发展走向优胜劣汰,从追求规模走向追求质量。2025年下半年,我们亟须进行一场深刻变革,拥抱行业变化、快速变革转型,在这一轮行业洗牌中取得胜利。”
永升服务执行董事兼总裁周洪斌称,“面对行业深度调整、成本攀升等外部环境变化,永升服务团队必要坚定转型决心,以‘客户价值’为核心,推动全方位变革。”周洪斌强调永升服务围绕永升“二五战略”落地,涉及六个转型方向,包括意识转型、能力转型、组织转型、服务转型、人才转型、文化转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