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正式发布。而在前一天的产品体验活动中,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这款新品进行了深度体验,“轻薄、清晰、沉浸”成为最直观的感受。


“MR(混合现实)是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在8月20日举办的vivo会客厅-vivo Vision探享会上,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兼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表示,有了好的硬件体验基础,生态才会形成正循环,产业就会起来。同时,MR头显的意义将远超作为一款硬件的存在,“未来,MR将成为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与手机和机器人携手为千家万户服务。”胡柏山说。



因此,此次发布的vivo Vision,正是vivo对三个关键问题的回答:前沿技术如何服务用户的真实需求?技术积淀如何反哺MR产品进化?MR又将为vivo的机器人愿景铺就怎样的进阶路径?



用户导向的技术破局:让MR头显更适合中国人


头脸扫描、选择遮光罩、调试设备……当记者戴上这款重量仅有398克的MR头显后,“轻盈”成为第一感受。同时,“眼动即光标、双指捏合确认”的操作逻辑,也可以让初次使用的用户快速上手。


这种“足够好用”的体验,源于vivo“用户导向”的文化价值观。为减轻重量,vivo Vision采用了航空级铝合金材质,并通过贯穿式悬浮面设计提升轻薄体验;而vivo人因实验室与国内一流大学合作,通过考虑国人面型特征和人体工程学等因素,最终设计出4款遮光罩和8款泡棉配件,确保不同面型、头围的用户都能找到贴合的佩戴方案。


“不仅要足够‘好用’,还要足够‘有用’。”在胡柏山看来,MR头显的内容开发,需要基于用户高频使用场景,重新解构体验。


实际体验中,vivo Vision搭载的180度沉浸穹幕视频、巨幕电影、定制MR游戏、空间多任务处理等功能,可覆盖观影、超现实体验、办公等多元场景。同时,Micro-OLED屏幕与双目8K超高清分辨率的组合,带来超清的观影体验。在观看纪录片《动物飞行进化》时,沉浸式画面带来强烈代入感,让人仿佛置身于动物世界。


胡柏山表示,未来MR将迎来大幅普及,而涵盖第三方应用的丰富内容正是其生态核心。“除了关注内容制作工具的发展,我们将进一步为内容创作者的内容生产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在vivo会客厅-vivo Vision探享会上,vivo也发出呼吁,希望能有更多行业伙伴加入,共同推动MR头显内容资源与软件生态的繁荣。



vivo“能力圈”的持续扩展30年积淀下的“水到渠成”


回看vivo的发展历史,就能发现,vivo Vision的登场并非偶然,而是企业30年“长期主义”投入下的必然结果。从电话机到功能机、智能手机再到MR头显设备,vivo“能力圈”不断扩展,背后逻辑在于:持续深耕成熟领域,并瞄准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新领域寻求突破,最终构筑起在新领域的能力边界。


vivo在设计、影像、系统、性能四大长赛道投入,成为支撑MR设备的技术底座。如影像领域的3D感知技术可应用于MR的空间建模,智能手机的显示调校经验确保了虚拟内容的视觉舒适度,而OriginOS系统的交互逻辑则为MR专属系统提供了底层框架参考。 


硬件方面,MR设备涉及多领域精密组件,vivo依托智能手机时代构建的成熟供应链网络,在新产品核心部件上实现了迅速迁移。“vivo Vision很多关键硬件依托现有工业体系也已完成,无需新增供应链,这是我们厂商的一大底气。”胡柏山说。


胡柏山表示,从硬件生态来看,MR整个供应链已可落地;用户基数方面,未来会有更多人接受MR,有了这两个前提,相信广大内容制作者会全力以赴拥抱这一生态。



MR出发:搭建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


今年博鳌论坛期间,vivo正式宣布进军机器人赛道,明确将家庭场景机器人作为核心目标,聚焦于机器人“大脑(人工智能)”与“眼睛(影像)”的技术研发。因此,vivo Vision的推出也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阶段性成果。


然而,要让家庭机器人真正融入日常生活,需要突破多重关键瓶颈。对此,胡柏山给出了清晰方向:“家庭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必须以MR能力跨越环境理解、交互自然性和复杂任务三道鸿沟。”


在他看来,通过MR技术的开发,不断提升对环境的高精度扫描和建模能力、对人物表情、动作、语义精准识别以及多任务处理及行为学习,可以让家庭机器人建立起对家庭环境的毫米级空间建模能力,加强它对人类情感的判断和理解,并实现复杂环境应对和任务处理,进而实现能力泛化迁移。



“我们致力于通过手机AI、影像和MR能力,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远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搭建未来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胡柏山说。


从用户体验的革新到技术积累的厚积薄发,再到与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协同,vivo Vision的登场不仅是一次产品发布,更是中国科技企业对“创新方法论”的诠释:真正的突破不在于颠覆,而在于扎根用户需求的土壤,扎根于长期主义的坚守,扎根于产业协同的生态。



当混合现实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生活,从海外模仿走向本土创新,vivo正在证明,科技的价值,终将回归“为人服务”的本质。这或许正是混合现实产业最需要的“中国答案”。


文 韦博雅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