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至17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来自16个国家的280支参赛队伍齐聚北京。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现场走访发现,除了田径足球等竞技赛、舞蹈体操等表演赛外,内容丰富且贴近实际应用的场景赛也产生了7枚金牌,是不折不扣的金牌“大项”。虽然在“表演性”上,场景赛节奏略慢,但物料搬运、取药拆药、房间清洁等竞赛主题非常贴合日常生活,这次的比赛也成为了检验机器人落地含金量的一场“大考”。

 

比赛期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在场景赛中拿到冠亚军,或对解决问题“独辟蹊径”的战队,以及赛事裁判。记者发现,最后拿到金牌的队伍大多为在真实场景中做到了商业化落地的机器人企业,它们日常的技术积累为最终获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许多队伍勇于采用不同策略,高校战队更是在这次“实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少参赛选手告诉记者,“明年还会再来!”

 

商业化项目赛场展实力:银河通用、优理奇机器人经验赋能赛事

 

本次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设置了四个场景赛,分别为工业场景(包括物料搬运、物料整理)、仓储场景(包括混料分拣)、酒店场景(包括迎宾服务、清洁服务)、医药场景(包括药品分拣、拆药分装)。

 

每一个项目均与实际应用场景高度契合,例如医药场景赛设置了医药分拣和医药拆分两个核心场景。据赛事裁判介绍,医药分拣模拟药店、医院药房的取药环节,“预赛的时候是一个处方,复赛的时候是两个处方,决赛的时候是三个处方”,要求机器人在20分钟内完成配药。

 

银河通用Galbot在比赛现场。 受访者供图

 

8月17日,场景赛的最后一枚金牌在药品分拣项目中产生。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的银河通用Galbot以336分的总成绩夺冠,成绩几乎是第二名的两倍。

  

银河通用联合创始人、算法负责人史雪松在药品分拣比赛现场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

 

药品分拣项目旨在检验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完成抓取、分拣和放置等任务的能力。该项目自主化操作难度极高:药品种类繁多、形态复杂,细小、易变形或光滑的药品对抓取精度和操作稳定性提出极高要求。然而,这项难度极高的赛事项目“撞上”了早已在医药场景落地的银河通用。

 

银河通用联合创始人、算法负责人史雪松在比赛现场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银河通用在2024年底就已经在该场景有了商业化落地,“本次比赛的结果处于我们的预期之中,毕竟我们对这一场景已经做了较多探索,而其他队伍可能是第一次接触。目前,北京已有十余家智慧药店使用我们的机器人进行常态化运营的药品分拣,这些门店主要面对外卖业务做线上订单,因此工作店面往往较小,且需要连续24小时运营、日常无法和人交流,导致员工流失率很高,在这一场景下机器人能够很好胜任这一工作。”

 

优理奇第三代机器人在酒店清洁项目比赛现场。

 

还有的战队直接拿下了场景赛的多枚奖牌。如酒店场景中,来自优理奇机器人(苏州)有限公司的旺达未来战士队包揽了迎宾服务、清洁服务两个项目的金牌,而该公司下属的另一个旺达暗码觉醒队还拿下了清洁服务的银牌。值得注意的是,拿下银牌的机器人是该公司的第二代旺达机器人,售价仅有8.8万,而拿下金牌的机器人甚至连名字还没取好,属于优理奇还在实验阶段的第三代机器人。

 

优理奇机器人创始人、CEO杨丰瑜在金牌颁奖后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

 

优理奇机器人创始人、CEO杨丰瑜在比赛现场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家聚焦上肢操作的机器人公司,优理奇本身的商业化落地方向就是类C端的服务场景,拥有相对较强的技术积累,“酒店场景中,相对更有技术含量的是酒店清洁项目,该项目需要机器人完成从开门、捡拾垃圾、将垃圾收拾到垃圾桶中,最后再关门的一系列操作。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已经在苏州的一些酒店落地了负责清洁的机器人,其清洁速度大概能达到人类速度的三分之二。在商业逻辑上,这一速度哪怕比人慢,也能够作为良好的辅助,或者胜任旅游淡季的清洁任务。此外,二代机器人的售价低,酒店一年可能就能‘回本’,机器人本身还能起到一些引流作用。”

 

“我们把这次参赛作为对机器人在未知场景中工作能力的检验,令我惊喜的是,我们原本预计二代旺达机器人会拿到第一名,但最后是我们还在实验阶段的第三代机器人取得了比赛的冠军,第三代机器人迭代之后,底盘和升降的速度都快了很多,还可以横移,因此在注重移动速度,需要‘推箱子’的迎宾服务比赛中拿到了金牌。未来,我们将持续推进研发和降本,三代机器人的售价将比二代更低。”杨丰瑜说。

 

巧妙应对突发状况 “软硬一体”才能体现综合能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在场景赛比赛现场发现,经过多日的比赛,许多道具已经“伤痕累累”,如酒店清洁比赛中的酒店“大门”充满了刮擦的痕迹。开门是对机器人能力的考验之一,这些痕迹正是不同队伍的机器人们尝试开门的过程中试图碰触门把手留下的。事实上,从初赛到复赛,从工厂场景到酒店场景、医药场景,机器人的识别能力与操控精度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工厂场景赛裁判杨梦桦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在其所负责的赛项中,初赛任务相对简单,机器人只需从不同颜色的绝缘胶带中识别并取出黄色绝缘胶带,放入正确的分拣箱。但到了复赛,挑战大幅提升,波纹管颜色完全相同,仅大小存在差异,无论全自动识别还是人工操控识别都颇具难度。“即便是人工操控时,操作者也得结合肉眼与机器人视角来操作机械臂抓取,难度不小。”同时,机器人手臂的力量调节也至关重要,“我们有扣分点,要是抓取时把东西破坏了,就要扣分。波纹管比较脆弱,体积小,还是塑料的。如果抓起时变形或被破坏,就要扣分。”这就要求参赛队伍在算法或前期调试中精准调整抓取力度。

 

杨梦桦还对比了机器人比赛与人类比赛的不同。她表示,人类比赛中选手更灵活机动,一声令下就能立即开始;而机器人比赛上场后还需调试,因此在评判时会适当放宽要求,“比如说,只要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动作可能没那么美观,我们也会酌情考虑,给一个合理的分数。”

 

实际上,本次场景赛与真实场景并非完全一致,这意味着机器人企业也需要对比赛策略进行改良。例如记者发现酒店清洁场景中的门把手要低于正常酒店房间门把手的位置,且门宽度更大。药品分拣场景则需要机器人首先使用视觉识别处方单再拿药,而史雪松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在银河通用真正的落地场景中,电子处方单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方式发送给机器人,机器人直接进行取药即可。

 

此外,本次比赛还非常考验队伍们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如由于比赛现场需要进行网络直播、观众较多等因素,存在一定信号干扰问题,许多队伍因此无法完成比赛。“为了应对这次比赛,我们对机器人进行了升级,增加了视觉能力,同时我们专门设计了一个端侧模型放到了机器人本体上,排除了网络差这一干扰项,因此拿到了高分。”史雪松告诉记者。

 

事实上,这正是拥有自主能力的机器人在场景赛中往往能够取得高分的原因之一,这也正是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大方向。 

天卓队的机器人“天轶2.0”在物料整理项目比赛现场。

 

本届运动会,场景赛产生的第一个金牌来自物料整理项目,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旗下的天卓队以823.5分的成绩夺得冠军。

 

在物料整理赛中,机器人需要将27枚末端直径仅为8毫米的细长物料准确插入收纳箱的孔洞中,对精细物品抓取能力、稳定性与操作精度要求极高。在本次比赛中,天卓队使用的机器人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旗下的天轶2.0,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赋能的大小脑协同能力下,天轶2.0完全自主地完成了理解任务、环境感知、动作规划的具身大脑任务理解规划,以及精准定位移动、上肢精准拿取/摆放的具身小脑长程复杂任务执行,克服了物料架不同高度所带来的操作精度与操作范围难题,稳定高效地完成了任务挑战。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学浩 摄

 

“在解决行业共性问题和标准化建设方面,我们提供了开源开放的标准平台,包括通用机器人平台‘具身天工’和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两者结合形成了我们全栈的机器人技术方案,我们将两个平台开放给行业,让大家避免去底层内卷。其次,我们还牵头制定标准,通过牵头多项国家和国际标准的起草,规范机器人安全、法律法规等问题,保障上市机器人的安全可控。除此之外,我们还提供中试验证平台,对机器人的生产工艺等进行验证测试,帮助创业公司打通从实验室到量产的环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熊友军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产学研联动:不只是比赛,还是一次“学术练兵”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发现,这次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还为高校团队、科研机构等进行技术“切磋”、寻找新的科研方法等提供了一个“练兵场”。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信息联队沈海涛同学(中)在拆药分装比赛现场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

 

“两个月的自由探索和实践,真是一段美妙的旅途,感谢老师的指导和队员的付出,这条路我选对了。”8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的沈海涛同学在朋友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本次比赛,除了专业的机器人企业外还有大量的高校队伍参赛,这场比赛不仅成为了他们实践课本知识的最佳场所,取得的成绩和拿到的奖金也成为了对这些学子继续探索科技前沿的最佳激励。如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信息联队向医药场景拆药分装比赛派出了两支队伍,其中“RUC-HuHa 战队”夺得了该场景赛决赛的亚军。

 

相比许多企业参赛队伍采取机器人自主操控的方式,大量高校队伍采用的是手动遥操,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信息联队也不例外。不过,这也并非简单的工作。沈海涛同学告诉记者,拆药分装场景需要队员在采用机器视角的前提下,去操纵机器人完成从药板中掰药并归置到药盒中的全流程,且不得损坏药片。

 

“通过这场比赛,我们收获了很多经验教训,比如设计控制算法的时候,首先需要到仿真平台中进行映射,验证了算法正确后再布置到真实机器上,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保证算法的安全性和正确性。另外,这次比赛我们使用的是机器人原生的手臂,并没有加入任何其他小工具,而有的队伍专门为药孔设置了按压器,甚至还有自动化的碾压器,这些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赛,遥操方式在赛场中分数会被打折,不占优势,但经过我们迈出的这‘第一步’,未来我们会继续投入精力和时间去研发自动化(的机器人),并部署具身智能,因为学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在模型训练和模型架构这方面非常有优势。我们团队准备把这次比赛亚军的奖金作为启动资金,购买一些硬件电机、机械臂等材料,在未来一年内持续备战,进一步升级我们的解决方案,明年我们也想要参加其他场景的比赛。”沈海涛同学说。

 

不少队伍也采取了与众不同的参赛方式,可谓“各显神通”。药品分拣决赛中,来自大咖机器人(北京)有限公司的DAX战队拿到了铜牌。大咖机器人(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王坤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介绍,其公司成立仅两个多月,这次比赛采取了和其他参赛队伍完全不同的“提篮式”,“别的队伍是一趟趟拿药放药,而我们是全场唯一一个机器人自己拿药筐取药的,这和人类的取药方式最为相似。实际上,我们机器人的主要强项在于负载,目前,我们已经在医药零售和物流分拣等场景有了商业化落地。”

 

而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BIGAI)与宇树科技(UNITREE)联合组建的BIGAI-UNITREE战队则成为用一种机器人“跨界”参与两个比赛项目的队伍。其使用的宇树G1机器人在单机舞蹈表演赛中获得了金牌,虽然在酒店迎宾服务中不敌轮式机器人,没有拿到奖牌,但仍然展示了机器人未来“通用”的可行性。

 

“在场景赛中,双足机器人面对轮式确实没有优势,但双足机器人具有更强的泛化性,坚持用双足机器人参赛,是因为我们希望我们的技术能够被看见,之后会有更多产业、更多资金涌入行业,让更多人能够对现有技术产生更大的信心,来一起推动产业进步。我们希望这次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辐射到更广阔的群体,让我们有更多力量推动技术进步。”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机器人中心执行主任黄思远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思远认为,在将前沿技术向公众稳定呈现、实现技术到公众的转化方面,比赛具有一定意义,“比赛项目要求展现技术的综合能力,而最强的技术未必考虑了综合能力。”在他看来,可以将这次运动会看作把不同种类、构型的机器人能力发挥出来的试金石,例如让大家看到人形机器人能够应用到一些场景里,让产业界、研究界、公众更关注并走进机器人行业,让更多人对技术有信心。

 

“这次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我们接到了很多参赛队伍的订单,他们可能会在明年购买我们的机器,我想明年我们还会来,参加更多项目的比赛。”杨丰瑜告诉记者。

 

“我觉得这次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产生了破圈的效果,让更多机器人领域以外的人关注到了当前机器人的发展水平,看到机器人运动能力的飞速提升,也看到了在各个场景赛上,机器人不光能动,而且真的能够去干活,能落地应用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这是这场大会产生的一个很大的价值。”史雪松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程子姣 韦英姿 韦博雅

图/主办方供图(除署名外)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