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期间,首程控股举办“机器人创投主题交流会”。首程资本合伙人、参加CANPLUS创办人李青阳提到,作为百亿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管理人,首程控股已完成了近20家高成长企业布局并构建了完整的投后赋能生态。

据悉,首程控股重点关注机器人领域前沿技术方向,于2024年参与设立并管理“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规模总计100亿元人民币。在机器人相关领域,已投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松延动力、星海图、加速进化等头部企业。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具身智能代表着机器人发展的未来方向

会上,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天石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刘云辉认为,具身智能代表着机器人发展的未来方向,但其技术复杂度远超LLM等大模型,面临巨大挑战。VFM和LLM为解决机器人任务规划及运动规划提供了强大工具,结合底层控制技术,有望完成许多泛化的作业任务。在落地前景方面,相比于追求不切实际的“全场景通用智能”,着力提升应用场景的适应性和实现有限场景下的通用智能是更具可行性的路径。

智友·雅瑞科创平台发起人、北航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机器人产业生态营名誉院长王田苗指出,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独特优势:学术界、产业界与政府界深度融合、相互支撑,共同打造了未来20-30年的黄金发展期。微观层面,他分析了2025具身智能破局的两条技术路线:一是模仿人类智能深度泛化构建世界物理模型,从消费渗透到各领域;二是以智能定界方向,从运营切入定义载体、裁剪模型和数据,推动 PMF 商业闭环迁移。并且他预判2025 -2026年下半场,后者路线将占上风。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银河通用创始人及首席技术官智源学者王鹤表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核心在于合成数据突破。针对真实数据采集瓶颈,银河通用独创万亿级合成数据管线:通过物理仿真引擎构建多模态交互环境,生成轨迹数据并强化学习验证,结合synthetic-to-real迁移技术解决闭环视觉端到端模型训练需求。该技术支撑的巨身大模型已在分拣、操作等场景实现生产力级应用,推动机器人从“演示”迈向“实干”。

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超万台

首程控股执委、联席总裁叶芊领衔了“量产元年与生态共建”话题探讨。他指出,2025年机器人产业关键词为“量产”与“生态”,强调供应链能力、技术发展和客户付费意愿的显著提升。加速进化创始人&CEO程昊提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他认为赛事与教育市场是当前核心场景,并表示机器人足球联赛可以实现商业闭环。


因时机器人创始人&CEO蔡颖鹏对比灵巧手与夹爪技术路线,他认为夹爪在固定场景仍具成本、效率优势;灵巧手核心价值在于泛化操作能力,但需与软件协同优化。江行智能联合创始人&CEO庞海天指出人形机器人操作潜力更大,但当前在稳定性、耐候性、可靠性上仍不成熟。

富士康科技集团首席数字官史喆强调富士康作为机器人深度使用者,已在结构件加工、产品组装等环节大规模部署自动化设备。吉利汽车集团制造工程中心创新技术部部长徐俊公布了国内柔性混线模式差异化解决方案。

智友·雅瑞科创平台创业导师、投资合伙人安冉主持了投资圆桌,围绕投资逻辑和技术路线变化等展开探讨。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预计,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超万台,超过1000台的企业将达五六家,首程将持续围绕上游核心零部件和下游垂类应用深入布局。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纪海泉认为,相比去年看重Demo和团队背景,“谁能先量产、谁能先落地”变得更受关注。英诺天使基金合伙人王晟表示,具身智能的技术范式尚未收敛,新的团队完全有可能颠覆当前的明星企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陈维城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