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七部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8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指出,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时空信息、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网络和数据安全等新兴产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推进投资端改革,完善投资机构长周期考核,推动政府投资基金、国有企业基金、保险公司等长线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重点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方向,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零碳解读:工业是立国之本。在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方面,《意见》明确,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和“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优化硬科技属性评价体系,加强上市预期引导和政策激励,推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印发,将于10月实施
8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这是我国首部全面规范电力市场计量结算的基础规则,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五年。
《规则》明确了市场经营主体、电力交易机构、电力调度机构、电网企业等各类市场成员结算方面的权利与义务,首次明确了电网企业核对结算依据的职责,并规范了核对流程,统一了度量单位和结算科目式样。
零碳解读:今年是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实施十周年。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则》的印发标志着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规则为主干,信息披露、准入注册、计量结算规则为支撑,涵盖电力市场各品种各环节的“1+6”基础规则体系初步构建完成。
B. 行业动态
3.我国电化学储能单站迈向“吉瓦时时代”
据央视新闻8月4日报道,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近日发布的《电化学储能行业发展报告2025》统计分析了2024年电化学储能的发展情况。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副秘书长马晓光介绍,截至2024年底我国累计投运电化学储能电站1473座,总装机规模达到62.13GW/141.37GWh。其中,2024年新增电站中百兆瓦级以上大型电站占比74.16%,新疆、内蒙古等地吉瓦时级电站陆续投运,这标志着电化学储能单站迈向“吉瓦时时代”。
零碳解读:2024 年,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首次超过火电。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型储能成为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的重要手段。随着市场机制完善,储能装机增速将更贴合实际需求,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大型化与长时化成为明确方向。
4.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8月5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推进国家碳计量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30年,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依托计量技术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央企业等,建设一批国家碳计量中心,加强碳计量政策研究和科技创新,补齐碳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短板,强化碳计量检定和校准能力建设,制定一批碳计量技术规范,建立相对完善的碳计量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零碳解读:“双碳”标准计量工作是支撑碳排放双控实行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去年8月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五五”时期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碳排放双控,2024和2025年是夯实工作基础的关键时期。
5.国家能源集团7月份发电量创历史新高
据国务院国资委网站8月7日消息,7月份,国家能源集团完成发电量12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刷新单月发电量历史纪录。日发电量连续16天超40亿千瓦时,7月28日发电量达42.7亿千瓦时,创今年以来单日发电量新高和迎峰度夏历史新高。清洁能源发电同比提升18%,创历史新高;风电、光伏利用小时数均位列行业第一。
零碳解读:今夏以来用电负荷持续创新高,据国家能源局202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7月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创历史新高,截至7月末江苏、山东、广东等19个省级电网负荷46次突破历史新高。
C. 地方快讯
6.厦门:预计储能电池产业2025年产值超500亿元
8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一批质量技术帮扶典型案例,其中提到福建省厦门市市场监管局帮扶助力储能电池产业质量提升。据介绍,储能电池产业是厦门市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厦门市储能电池产业快速发展,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但仍存在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工艺标准化程度低、行业企业在储能及相关领域的标准话语权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帮扶,厦门市储能电池产业产品质量获得提升,产品出厂自检合格率从98.2%提升至99.1%,客户投诉率同比下降32%,质量成本占比下降1.8个百分点;8家行业企业通过ISO9001认证,5家企业导入IATF 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行业企业平均生产效率提升15%,制造成本降低8%,预计2025年产值超500亿元。
零碳解读:厦门近年持续加码布局新型储能赛道。当地去年发布的《厦门市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即提出,力争到2026年,新型储能产业年均增速超20%,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带动关联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7.海南:力争到2027年昌江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25亿元
8月4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海南省加快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指出,做优做强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提升产品碳足迹竞争力。支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积极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支持海口围绕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禁塑等领域培育绿色制造产业集群。依托环岛西线海上风电资源大力发展海上风电,力争到2027年昌江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25亿元,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超87%。
零碳解读:该行动方案还提到了推进深海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括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海洋油气矿产增储上产,做大海洋新能源产业,谋划推进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等。方案要求,到2027年,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深海科技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超过60亿元。
8.上海:新能源上网电量将全部参与市场交易,试行至明年底
8月5日,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上海市贯彻落实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参与市场交易。2025年底前,上海市集中式光伏、集中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上网电价。
零碳解读;上海该通知是对《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的承接。终端用户用电价格方面,上海市居民、农业用户继续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电价水平将保持稳定;工商业用户通过市场化方式购电,新能源入市后,电力市场交易品种更加丰富,交易更加活跃,工商业用户将有更多机会购买到清洁低碳的绿色电力,购电价格也有望稳中有降。
9.新能源发电成为安徽省第一大电源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8月6日消息,截至6月底,安徽省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6414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6.6%,超过煤电,成为全省第一大电源。
近年来,安徽大力发展新能源,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2021至2024年,安徽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超850万千瓦。
零碳解读:截至去年年末,安徽电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5000万千瓦,达到5079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容量的49%。安徽电网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与2018年年底相比增长了2.7倍,新能源电源超过火电成为省内装机第一大电源。
10.宁夏: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分解实施方案发布
8月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分解实施方案》。方案显示,在电解铝行业基础上,2025年增设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和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电解铝、钢铁、水泥、多晶硅及数据中心等重点用能行业绿电比例分别不低于34.2%、34.2%、34.2%、34.2%、80%。
零碳解读:随着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越煤电,建成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发电体系,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高水平消纳重要性也愈加凸显。按照国家要求,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为约束性指标,宁夏回族自治区总量消纳责任权重为34.2%,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为30%,与上年基本持平。
二、专题碳讨
用电负荷连创新高,夏季电力保供经受大考
据国家电网8月7日消息,本周以来,受大范围高温高湿天气影响,全网用电水平持续攀升。8月4日至6日,国家电网公司经营区用电负荷连续三天创历史新高,最大负荷达12.33亿千瓦,较去年11.80亿千瓦的极值增长5300万千瓦。
入夏以来,全国用电负荷4次创新高,国家电网用电负荷5次创新高。据国家能源局7月31日发布会介绍,截至目前,江苏、山东、广东等19个省级电网负荷46次突破历史新高。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电力供需分析处处长陈亚宁介绍,除了气温因素,在国家“两新”“两重”等政策加力扩围下,带动相关商品销售、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内需表现较为稳定,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工业生产、出口超预期回升。
新型储能已成为电力保供新力量。今年夏季全国多个省份开展了大规模新型储能集中调用。其中山东144座新型储能电站在7月11日晚高峰集中向电网输送电能,最大放电功率803.59万千瓦,刷新全国省级电网纪录。
2025年7月14日,晚霞映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图/ic
高温叠加工业用电增长,用电负荷频创新高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刘明阳在7月31日的国家能源局202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迎峰度夏期间用电负荷屡创新高。7月以来,全国气温热力值拉满,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至2℃,叠加南方等地“出梅”降雨结束,呈现高温闷热天气。在国内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的拉动下,各地电力负荷快速上升,较6月下旬增长超2亿千瓦。7月4日、7日、16日、17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创历史新高,突破15亿千瓦,最高达到15.08亿千瓦,较去年最大负荷增加0.57亿千瓦。
发电侧同样创下新高。7月份国家能源集团完成发电量12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刷新单月发电量历史纪录。日发电量连续16天超40亿千瓦时,7月28日发电量达42.7亿千瓦时,创今年以来单日发电量新高和迎峰度夏历史新高。清洁能源发电同比提升18%,创历史新高;风电、光伏利用小时数均位列行业第一。
为何今年夏季用电负荷频创新高?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电力供需分析处处长陈亚宁表示,今年入夏后,气温整体呈现出梅早、高温开始时间早的特点,从6月中下旬负荷就快速增长,尤其是7月以来,全国多个区域及地方电力负荷不断创新高。除了气温因素,在国家“两新”“两重”等政策加力扩围下,带动相关商品销售、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内需表现较为稳定,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工业生产、出口超预期回升。
据陈亚宁介绍,从用电量增速看,新动能支撑作用强劲,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保持了较强韧性。6月当月,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分别同比增长11.0%、10.3%、8.6%、8.0%、6.9%、5.8%、4.2%,均高于制造业平均增速。
此外,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热门赛道拉动相关行业用电量高速增长,6月当月,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44.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7.4%,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13.0%。
保供添新工具,“超级充电宝”助力缓解电网尖峰时刻
据刘明阳介绍,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超2亿千瓦,其中新增水电、气电、煤电等支撑调节性电源3000万千瓦;新投三回跨省区输电通道,增加跨区输电能力1600万千瓦。7月以来,又新增投产(并网)支撑调节性电源超1000万千瓦,电力保供基础进一步夯实。入夏以来,各类支撑调节性电源应开尽开,电煤、天然气等一次燃料供应充足,全国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仅四川在17日晚峰时段短时采取需求响应措施),经受住了今年入夏以来的首轮高温大负荷考验。
他表示,目前看,全国电力供应总体有保障,华东、华中、南方区域部分省份高峰时段电力供应趋紧,但可以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有效管控。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加强电力供需形势监测研判,强化常规电源顶峰发电能力,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一省一策指导电力保供工作,全力确保迎峰度夏电力供需形势可控、在控,坚决守住不拉闸限电的底线,坚决确保民生用电。
“若夏季气温再创历史新高,则最高用电负荷可能达到15.7亿千瓦。”陈亚宁表示,8月份将进入电力保供的关键期,从目前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结合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华东、华中、西南、南方区域个别省份短时供需紧张,但通过最大程度的跨省跨区余缺互济后,可以实现电力平衡。
应对电网尖峰时刻,今年夏季全国多个省份开展了大规模新型储能集中调用。
7月6日晚,国网江苏电力开展大规模新型储能集中调用,64个电网侧储能电站、29个电源侧储能电站参与集中放电,最大放电功率达714万千瓦,可同时满足约4800万户居民一小时的用电需求。
7月11日晚,在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统一指挥下,山东144座新型储能电站在晚高峰用电最吃紧的时刻精准启动,集中向电网输送电能,最大放电功率803.59万千瓦,有效支撑了晚间电网用电高峰,刷新全国省级电网纪录。
中关村储能产业联盟副秘书长李臻表示,从实际调用情况来看,新型储能系统凭借其灵活可靠的调节能力,在迎峰度夏期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力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陈莉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