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产界又一知名企业完成接班人交棒。近日,信和置业有限公司(简称“信和置业”)宣布,黄志祥退任公司主席及执行董事,以及公司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的职务,执行董事兼副主席黄永光继任公司主席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生效日期为2025年8月31日。

黄永光为黄志祥长子、信和置业非执行董事黄敏华的胞兄及该公司前主要股东、已故的黄廷方的长孙。

此次主席更替,意味着这家由黄廷方创立的港资地产巨头,正式进入第三代掌舵时代。

黄永光的二十年接班路

时间倒回上世纪50年代,祖籍福建莆田的新加坡华商黄廷方白手起家,先后打造了新加坡远东机构与香港信和集团两大商业版图。

1972年,信和集团旗下尖沙咀置业在香港上市,1981年信和置业正式登陆港交所,逐步发展成为香港主要地产开发商之一。

1991年,黄廷方长子黄志祥接棒,开启了信和置业的“黄志祥时代”。在其执掌的三十余年间,公司开发了诸多标志性项目,奠定了在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地位。

据了解,信和置业的核心业务为发展物业作销售及投资,物业种类包括住宅、写字楼、工业大厦及商场,业务遍及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新加坡及悉尼。

黄永光乃黄志祥长子,今年47岁。黄永光的接棒并非临危受命,而是黄氏家族早已铺就的交班之路。

早在2003年,黄永光便加入信和置业,2005年出任执行董事,2017年晋升副主席,同时还兼任尖沙咀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及信和酒店(集团)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及副主席,以及东亚银行有限公司的非执行董事。黄永光还曾出任于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杨协成有限公司主席及非独立非执行董事。

在任期间,黄永光致力推动可持续发展,融入集团业务营运各层面,其于2010年成立集团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经改组为环境、社会及管治委员会,积极推行减碳、碳中和、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塑胶制品及多元共融。

在业内人士看来,信和置业由黄氏家族创立,此次交接是典型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黄永光此前已参与集团管理多年,担任副主席及多家子公司董事,显示家族早有培养计划。这种平稳过渡有助于维持公司战略连贯性,减少管理层动荡对业务的影响。

信和置业的代际交接,并非孤例。近年来,香港老牌地产商纷纷完成权力过渡:2019年,恒基兆业李兆基退任,李家杰、李家诚兄弟接任;2024年初,恒隆集团陈启宗卸任,其子陈文博接棒,成为第三代掌舵人。

这些交接背后,折射出香港地产行业的鲜明特质——家族主导的治理结构下,“守成”始终是传承的核心关键词,注重稳健经营而非激进变革。


信和置业过去几年营收盈利表现。图/企业年报截图


营收利润“三连降”背后

与大部分港资地产商一样,过去几年信和置业的经营也遭遇调整。黄永光接手的信和置业,正处在行业周期的关键节点。

数据显示,2024年财年,信和置业的营业额为87.65亿港元,相比2023年的118.81亿港元下降约26.2%,这也是其连续第三年下滑。2021年、2022年其营业额分别为245.45亿港元、155.54亿港元。

与此同时,信和置业的基础营运纯利也是连续三年下滑。2021年-2024年分别是103.16亿港元、65.31亿港元、60.88亿港元、51.71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几乎同样的走势,2024年是44.02亿港元,相比2023年的58.49亿港元下降约24.7%。

进入2024-2025财年,下滑趋势仍在延续,信和置业中期收入为38.54亿港元,同比下降约21.7%;期内溢利18.17亿港元,同比下降约30.9%。

业绩承压背后,是香港楼市的整体下行。近几年,香港楼市受经济增长放缓、利率上升及政策调控影响,信和置业同样面临销售放缓、营收盈利下滑等挑战。

而信和置业2024年的毛利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水平。根据东方财富网统计,2021年-2024年,信和置业的毛利率分别为55.14%、53.06%、45.35%、39.03%;净利率分别为42.67%、38.35%、49.49%、48.50%。

不过,信和置业还握有一张“王牌”,即财务非常健康。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现金及银行存款476.79亿港元,扣除借贷总额17.99亿港元,拥有净现金458.80亿港元。


这种零负债率+大量现金的财务结构,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显得尤为珍贵。在业内人士看来,信和置业净现金充裕,为其提供了极强的抗风险能力和战略灵活性。对于第三任接棒人来说,如何充分利用财务优势推动企业长期增长尤为关键。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段文平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