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国储能行业发展迎来历史性转折点——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GB 44240-2024)正式实施。这部被业界称为“储能安全底线”的新规,以23项严苛测试为行业划定了生存红线,标志着储能行业正式迈入“强制安全时代”。

在全球储能安全事故频发的背景下,中国以强制性标准重塑行业安全边界,不仅将加速国内储能产业洗牌,更可能通过中国在全球储能市场的主导地位,推动这一标准成为国际事实性参考,提升中国储能产业的全球话语权。

图/IC


从“推荐”到“强制”:储能安全监管的历史性跨越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4年前10个月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储能相关事故22起,已超过2023年全年数据。近期,韩国庆尚北道浦项市62MWh储能电站大火烧毁8392个电池模块,消防耗时28小时才堪堪控制住火情;美国加州Gateaway储能电站因三元锂电池老化与热管理失效,火灾持续近两个星期,迫使周边居民紧急疏散。这些事故暴露出的热失控防护不足、安全设计冗余缺失等问题,让储能安全成为全球能源转型中的核心命题。

在此背景下,GB 44240-2024的实施可谓恰逢其时。该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归口,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CESI)牵头并组织起草,于2024年7月24日正式发布。作为中国储能领域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4240-2024首次将储能锂电池安全要求从“推荐性”升级为“强制性”,具有准入门槛的法律约束力。标准适用于储能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应用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电信、中央应急照明和报警系统、固定式发动机启动、光伏系统、大容量储能等。

与现行推荐性标准相比,GB 44240-2024在安全要求上实现了系统性升级。标准新增振动、加速度冲击、浅刺、强制放电等23项极限测试,精准模拟运输、安装、运行中的极端工况;热扩散管理要求跃升,明确系统级热失控后24小时内不蔓延、无外部火焰、外壳不破裂的严苛标准;在传统基础上增加了恒压过充1h的要求,总过充时长显著增加;全生命周期管控闭环,从设计制造到运维回收全链条规范安全管理,推动行业从“事后灭火”转向“事前防控”。

图/IC


“跟随者”变成“模范生”,新国标成为事实性国际标准

尽管是中国首个储能强制性国标,GB 44240-2024却能对全球储能安全产生深远影响。过去十年,储能安全话语权掌握在IEC、UL等欧美机构手中;如今我国既是最大制造基地,又是最大单一应用市场。工信部及多家行业机构统计,中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已占全球90%以上。无论欧美还是亚太储能项目,其核心电芯、模组或系统大多由中国企业提供。中国储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主导地位使其标准自然具有国际影响力,形成事实上的全球统一基准

GB 44240-2024多项测试条款对标IEC 62619、UL1973等国际标准,且更聚焦于储能电芯的安全特性,在部分安全测试项目上的要求更为严苛,同时新增电芯层级的振动、浅刺、强制放电等极限测试。这种“国际基准+中国加严”的组合,使GB 44240-2024既与海外认证互认,又高于多数地区现行门槛,自然成为欧美开发商、保险机构、消防部门制定技术规格时的“抄作业”对象。

从政策层面看,2025年堪称中国储能的“转折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整治专利侵权和市场垄断;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提“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7月,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剑指低价倾销;8月,最严国标落地执行……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正推动储能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竞争”。

GB 44240-2024主要测试项目与要求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表

未来展望:安全为根基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GB 44240-2024的落地实施,标志着中国储能行业迈入“安全重塑竞争力”的新阶段。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9491万千瓦/2.22亿千瓦时,较2024年底增长约29%,新型储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随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业内简称“136号文”)推动储能全面入市,储能行业从“被动配套”走向“主动盈利”,能经受高频调用工况考验的储能产品将成为市场刚需。

随着GB 44240-2024的全面实施,中国储能行业将加速出清落后产能,以技术创新筑牢安全根基,推动储能系统真正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通过强制性国家标准引领行业安全升级,不仅为国内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划定新边界,也为全球能源转型贡献“安全可控”的中国方案。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