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盛医药近日动作频频。最新公告显示,公司已经完成此前披露的约14.93亿港元(约合13.68亿元)的募资事项,加上今年年初登陆纳斯达克时募集的约1.26亿美元,亚盛医药在半年多时间内已募资超过22亿元。
核心产品的商业化是两次募资的共同用途。亚盛医药自主研发的新型Bcl-2选择性抑制剂利生妥(利沙托克拉),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原创Bcl-2抑制剂,也是全球第二个上市的Bcl-2抑制剂。重磅药物上市之际,亚盛医药明确将自建商业化团队。面对盈利拷问,亚盛医药给出了“2027年能够收支平衡”的展望。
半年募资逾22亿元
最新公告显示,亚盛医药此前披露的配售事项先决条件均获达成,配售事项已于近日完成交割,配售代理已根据配售及认购协议的条款及条件,按配售价每股销售股份68.60港元向不少于六名承配人成功配售共2200万股销售股份。由于所有认购事项先决条件亦已获达成,公司已于7月25日向卖方以每股认购股份68.60港元配售及发行2200万股认购股份。
公司董事会认为,配售及认购事项为公司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良机,使公司可商业化新获批准的核心产品、筹备其他待批准核心产品的商业化并推进早期化合物完成其开发周期,同时可扩大股东基础。
认购事项产生的所得款项净额约为14.93亿港元,这是亚盛医药近期的又一次募资动作。今年1月,亚盛医药在纳斯达克上市,共募集资金约1.26亿美元。这也就意味着,在半年多的时间内,亚盛医药共募资超过22亿元。
推进核心产品的商业化成为两次募资的共同用途。刚刚完成的认购中,所得款项净额预期用于商业化工作,包括扩大覆盖范围和提高患者就医机会(40%,约5.47亿元);全球临床开发,以推进公司核心管线的在研产品(35%,约4.76亿元);基础设施及运营资金以加强全球营运(25%,约3.42亿元)。美股IPO募集资金中,计划将5000万-6000万美元用于APG-2575治疗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NDA(新药上市申请)批准,为其在中国的商业化上市做准备,并推进该药物在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临床开发。
上述药物即利生妥,为亚盛医药自主研发的新型Bcl-2选择性抑制剂,已于近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用于既往经过至少包含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在内的一种系统治疗的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患者,该药也成为首个获批上市的国产原创Bcl-2抑制剂,也是全球第二个上市的Bcl-2抑制剂。公开资料显示,Bcl-2是一种细胞凋亡抑制因子,在许多恶性血液肿瘤特别是CLL/SLL中过度表达,是癌细胞逃避凋亡的重要机制之一。靶向并抑制Bcl-2蛋白一度成为癌症治疗的热门研究策略。
董事长回应业绩“拷问”
成立于2010年的亚盛医药,致力于研发创新药,以解决肿瘤等领域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利生妥为其继耐立克之后第二个获批上市、进入商业化阶段的原创新药。不过,同多家创新生物医药企业一样,亚盛医药仍处于亏损状态。2024年在实现9.81亿元营收的同时,亏损规模为4.05亿元,不过这已经是亚盛医药近年来的最低亏损水平。
从今年的表现来看,以一季度为例,包括诺诚健华、再鼎医药、君实生物等在内的多家创新药企业迎来了盈利拐点或亏损的持续收窄;从驱动因素来看,业绩上升更多依靠的是企业“自我造血”——主力产品的持续放量。第二款产品上市之际,同为创新药企的亚盛医药也面临业绩“拷问”,亚盛医药董事长、CEO杨大俊博士在公开场合给出了“期望能够在2027年做到整个公司有利润、能够收支平衡”的答复,并明确与首款产品选择合作商业化的模式不同,将在国内市场自建团队,推进利生妥的商业化。上周,亚盛医药已与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上药控股有限公司、华润天津医药有限公司分别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利生妥的商业化进程。
让亚盛坚定这么做的,或许是对未来市场的预期。截至目前,利生妥共获5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的孤儿药认证,适应症包括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多发性骨髓瘤(MM)、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滤泡性淋巴瘤(FL)。目前,亚盛医药正在开展利生妥4项全球注册Ⅲ期临床试验,涉及急性髓系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多个适应症。而全球首个Bcl-2抑制剂艾伯维旗下维奈克拉,2024年全球销售额已超过25亿美元,今年有望超过30亿美元。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