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文化与产业版图上,两尊“铜牛”跨越时空,遥相呼应。在颐和园昆明湖畔,一尊栩栩如生的铜牛历经风雨,静观岁月;位于朝阳区的北京铜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铜牛集团”)砥砺耕耘,活力奔涌。
自1952年创立以来,铜牛集团历经七十余载岁月洗礼,从最初的针织内衣生产,逐渐发展为集针织、梭织、定制、信息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文化为针、科技为线,由“织造”到“智造”,铜牛集团缝制的时尚服装,为老字号品牌的转型升级写下生动注脚。
7月30日,由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新京报贝壳财经承办的“京彩不设限·经济热力站”月度主题走访活动第二期走进铜牛集团,共同探索传统产业与文化科技共融背后的故事。
从围巾到校服,以匠心书写传统文化新叙事
随着时代更迭,消费者需求转变,如何守正出新、重焕生机,一直是老字号品牌面临的挑战。复盘近年来的老字号蜕变潮,“传统文化”“非遗元素”成为关键词。
据铜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孔海燕介绍,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铜牛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非遗元素,赋能品牌发展。蛇年春节,铜牛品牌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杨根连的作品《福禄万代 连绵不绝》为原型,将北京玉雕绝活之一的“内链活儿”作为灵感,推出金蛇献瑞福禄款红色围巾,点缀图案取自“内链葫芦”中一条形似蛇的玉链,呈“8”字形缠绕,蕴含着金蛇送福,连绵不息的美好寓意。
除了独具匠心的设计,针对秋冬季节常见的困扰,围巾还经过防静电工艺处理,同时采用热转移印花工艺,一方面最大限度还原精细图案和鲜艳色彩,另一方面减少对面料的损伤,保持舒适度。“在北京台蛇年春晚,这抹来自铜牛的‘中国红’十分亮眼,不仅受到了明星的追捧和好评,也是我们将非遗文化与时尚结合,推进品牌年轻化的一次创新尝试”,孔海燕表示。
让传统文化从展柜走入衣柜,铜牛集团还做了很多。
在7月举办的2025年新疆昆仑文化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发布“国风”校服设计成果,山河昆仑、玉润中华、东方星辉、榴红映校、彩织少年、丝路霓裳六大系列“国风”校服由铜牛集团科技分公司副总经理姜钊带领团队共同打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疆本地独特视觉符号巧妙结合,成为校园里流动的风景。
“国风”校服展示。图/企业供图
以“彩织少年”系列为例,铜牛集团的设计师团队将新疆传统的艾德莱斯元素与雷纹、回形纹等中华经典纹样进行“二次创作”,应用于校服内衬、领巾、配饰以及局部拼接处,生动展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融图景。“玉润中华”系列则以和田玉温润的青白色为主色调,面料选用具有玉石般光泽与触感的高科技环保材质,辅以竹节纹样,寓意清雅风骨。“我看到学生们穿上校服之后都非常开心和自豪,这儿摸摸、那儿看看,更加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了”,提到“国风”系列校服,姜钊打开了话匣子,“以文化人、文化沁润,我们应该让传统文化和非遗元素走进校园,走进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心里。”
面对市面上部分服装设计对文化符号的简单“复制粘贴”,姜钊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真正的创新不是纹样的位移,而是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焕然新生。”在她看来,铜牛集团更像是一座桥梁,一边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瑰宝与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另一边是消费者的审美与市场需求,“在设计上,我们要将传统纹样解构、重组,结合新工艺、剪裁等进行创作,形成可持续的原创设计。”
让虚拟变现实,数字人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如果说“文化”是贯穿铜牛集团发展的底色,“科技”就是其始终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核心。
铜牛集团自主研发的AI人工智能数字人“锦”。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铮 摄
“这件衣服好看吗?”步入铜牛集团二层展厅,目光很快就会被AI人工智能数字人“锦”吸引,身着传统服饰的“锦”微微颔首,高耸的发髻与步摇搭配,举手投足间摇曳生姿。虽然由虚拟光影构成,但数字技术精准“复刻”了丝绸的细腻光泽与纹理,每一道褶皱都很真实、自然。
为了让老字号能够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活起来”“动起来”,铜牛集团依托高精度三维建模与渲染技术自主研发出AI人工智能数字人“锦”,并以原创数字人为主角,实现了“锦”的动态模拟与互动迭代。只需要一句简单的“换衣服”口令,光影汇聚,“锦”在眨眼间完成换装,白衣红裙利落简约,服饰之美在数字人的演绎下跨越空间壁垒。
“国风之美需要更多的新生代来传承”,姜钊表示,“锦”的打造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服饰技艺的创新性传承传播,也是对新技术手段赋能的一种展现。2024北京时装周创新引入“锦”作为非遗时尚数字引领官,借助数字技术,以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
据介绍,铜牛集团拥有市级技术中心1个,市级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2个,集团级创新工作室6个。“十四五”以来,集团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持续深化。2023年年底,以姜钊技能大师工作室团队为基础,铜牛成立了科技分公司,致力于功能性服装的科技研发与纺织服装数字化、新质化的科技创新。
在产品创新层面,铜牛集团坚持以科技赋能产品,将功能性原材料和新技术作为重点,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一方面加大投入科研力量,致力于低碳环保纺织材料的研发应用,另一方面聚焦科技功能性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升级,推出航天级暖肤衣、高支抗菌液氨棉家居服等科技功能性产品。
正如孔海燕所说,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铜牛集团一直在以科技赋能品牌发展。由姜钊团队首创研发的数字服装资源创新平台,将3D建模、大数据、云渲染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服装管理系统有机结合,不仅能为设计师和创造者提供海量设计资源和数字内容生产工具,还能帮助服装企业节约70%的研发成本,大幅提高精准研发效率、沉淀转化优质数字资产。谈及未来发展,孔海燕将“稳健发展”作为目标,“希望能和消费者共创共赢,共同推动市场的繁荣与增长。”
当传统纹样与现代科技相遇,扎根传统、面向未来,铜牛集团已然开启新篇章。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李铮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