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马榕)7月15日,2025贝壳财经年会“消费大会”在上海举办。年轻人是共创未来的伙伴,青年人群议题对经济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以“2025,年轻人在想什么”为主题的分论坛上,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李晓静在圆桌讨论中表示,“今天整个媒介生态逻辑是流量至上的,实际上没有太多好的一个评估机制。”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李晓静。


当下,年轻人正渴望恢复“文化体力”。短视频加剧了信息过载与认知碎片化,催生了一种“刷后负罪感”,为此,很多年轻人开始转向科普播客等“智性娱乐”。针对这种现象,李晓静表示,“这可能是一种必然回归。人类的记忆为什么会记住东西,是因为在不断地去复述它、不断地去重构这个精细加工的意义。但我们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没有时间去复述,也没有时间去深度思考,人类的短期记忆、专注力都会被侵犯,长此以往海马体的长期储存记忆能力也会被破坏。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我们年轻人现在会转移到去看一些科普的节目,就是刚刚说到的‘智性娱乐’,那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受到损伤以后,人类天然有去追求更高阶的,去发展我们‘智性’的这种需要。”


与此同时,李晓静在现场建议年轻人,要在日常媒介使用当中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和记忆力,并呼吁对算法和平台做一些干预和治理。她表示,“今天整个媒介生态逻辑是流量至上的,实际上没有太多好的一个评估机制。未来,一个良好的生态,需要建构一个媒介的信用机制,来评估不同网红的信用体系,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完全唯粉丝数、唯流量数是瞻”。


编辑 陈莉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