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2025贝壳财经年会开幕式上,科技部原副部长李萌以“开源开放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主题,探讨了大模型开源生态、模型智能体发展方向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个议题。
对于大模型开源生态,李萌认为,开源成为潮流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开源模型能力接近了闭源,开源路线通过创新算法降低了对算力的依赖,促进大模型在各行各业本地化部署。未来的竞争是生态对生态的竞争,开源对生态规模和价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开源决定规模,规模产生涌现,涌现成就颠覆。
李萌表示,未来大模型将沿不同方向多元化发展,“智能体+大模型+调用协议”构建新一代AI能力。模型场景创新将开辟一批新的智能产业的新机会。未来人工智能将在基础层、核心层、应用层三个层面同步向前迭代,具身智能体是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
开源开放是构建人工智能生态规模的关键方式
去年以来,国内大模型出现了“周新月异”的进步,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李萌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形态的加速演化,新场景新实践将在我国大量涌现,基础大模型不断突破能力边界,行业大模型深入细分领域,多模态大模型能力取得新进展,智能体及应用开始兴起,数字人成本大幅度降低,“我预测在未来10年,具身智能领域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智能飞行器将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新三样’”。
李萌表示,开源成为潮流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开源模型能力接近了闭源。开源生态加速技术扩散和技术路径分化,目前闭源路线继续追求超大规模参数和专用硬件集群,开源路线通过创新算法降低对算力的依赖,促进在各行各业本地化部署。
“未来的竞争是生态对生态的竞争,开源对生态规模和价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开源决定规模,规模产生涌现,涌现成就颠覆。”李萌认为,中国模型的开源效应将促进更多的企业转而接入底层开源模型进行行业赋能。一些开源社区迅速崛起,将成为收获更多的颠覆性创新成果的肥沃土壤。“中国的优势是多场景应用,强调基础能力和垂类应用‘两条腿’走路,如果没有开源,‘突出应用导向’就会打折扣。”李萌说。
不过,建设大规模的开源生态仍需要克服不少难题。在李萌看来,必须要加强风险防范的顶层设计,保护数据隐私、保护数据产权、防范技术滥用等,在细分领域要建立具体的保护机制。
人工智能发展应“突出应用导向”,未来模型智能体将加速迭代
李萌认为,从“突出应用导向”的角度,下一阶段模型智能体将在涌现能力、场景迁移和便捷接入三个方面加速迭代,形成单智能体强大、多智能体协同的格局,真正做到好用。
首先,从涌现能力来看,大模型本身将向着能力更强、模态更多、效率更高的方向加速进化,语言模型和多模态模型最终将在物理AI层面走向统一,智能涌现能力和跨模态交互能力大幅提升,深度推理与具身智能融合将构建新的智能形态。“用戴琼海教授前几天的话叫‘看得更清的眼、动力更强的芯、想得更明的脑’。”李萌说。
其次,未来大模型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形成更加泛化的能力。李萌指出,通过分布式部署模型,云边端大小模型协同,与各种场景适配;通过开源和软硬件协同,加强开放性、模块化生态构建;通过模型、算力、数据三要素融合,搭建强大基础层支撑,塑造场景迁移能力,以支撑多场景使用通用要求。
最后,模型智能体的接入将更加便捷。“通过连接器打通模型之间、智能体之间的接口。比如MCP(大模型与外部工具的标准化连接协议),使模型能够无缝调用外部资料,为模型建立一个万能接口。”李萌表示,还有A2A(Agent之间通信协议)、AG-UI(Agent与前端应用之间的交互标准化协议),这些协议构建起连接与协同机制,将定义工作流,重整信息流,推动工具通用,防止“模型孤岛”和“智能鸿沟”。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大模型市场规模超过290亿元;433款大模型完成备案,其中参数超过10亿的100多个;与大模型相关的人工智能企业超4500家。
“基础大模型的泛化性与垂类大模型的专业性各有优势,融合互补将是未来趋势,‘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已经有了共识。”在李萌看来,“基础-垂类”协同并进、“大型-小型”融通适配、中心-边缘梯次接续的模型体系正在形成,智能体进入突破年。
大模型场景创新将开创一批智能产业新机会
在李萌看来,大模型场景创新将开辟一批智能产业新机会。大模型引领具身智能体技术进步,加速了人工智能场景创新,深度改变行业生产力,有望激发新一轮人工智能产业化浪潮。
李萌指出,2024年全球90%的标志性大模型来自产业界,目前已经在AIGC领域产生大规模产业应用,极大地影响了金融、媒体、法律、市场研究、教育、客服等多个行业;Agent智能体将取代搜索网站、取代很多软件和应用程序;人工智能向手机、平板和PC产品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李萌认为,人工智能未来会在三个方向拓展应用;第一,基础层强大支撑,模型即服务、模型即能力、模型即基础设施的作用正在充分展现,模型、算力、数据产业链开始贯通。第二,应用层开枝散叶。“人工智能+”将再造千行百业;“AI4S”(AI for Science,即AI用于科研)将再生千行百业。第三,发现具身智能体产业,这契合中国的制造业优势,具备培育多个万亿级大产业的潜力,是新质生产力的决战场景,将为产业升级提供战略机遇。
当前,对于人工智能将向何处发展,业界还存在不同的声音。李萌呼吁,未来业内能进行更多开放式的交流,共同探索人类打开硅基生命的正确方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博雅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