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四部门: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


7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指出,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和电力资源分布,以即充即走场景为重点,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科学合理做好大功率充电设施发展布局。规划编制要遵循市场规律,做好预测论证,并与国土空间规划、配电网规划、交通规划做好衔接,实现大功率充电网络与现有各类型充电设施的协同发展。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服务品质和技术应用实现迭代升级。


零碳解读: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是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促进交通能源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产业迭代升级,单枪充电功率达到25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充电设施得到进一步普及。


2.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


7月9日,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了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包括锂离子电池、光伏组件、钢铁产品、纺织产品、房间空调器、计算机、小功率电机、轮胎、电解铝、水泥、人造板和木质地板等17种产品。


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快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工作进程,基于实践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构建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和碳足迹管理体系注入强大内生动力。


零碳解读:该目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从政策框架向实践落地迈出了关键一步。通过聚焦细分具体产品,配套后续即将发布的产品专用认证实施规则,将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方案,为企业和认证机构提供一套可操作、可应用、可验证的认证实施指南。


3.三部委: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的八项重点任务


7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零碳园区建设,鼓励各地区对零碳园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探索对零碳园区多能互补、多能联供项目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制度。


零碳解读: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双碳”工作的最新部署,也是深入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B.  行业动态


4.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


据央视新闻7月7日报道,今年,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还牵头修订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境内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范围,煤电、钢铁、建材、农业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也已经在20多个省市适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这些金融工具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绿色产业的发展,包括新三样,光伏、风电、电动车、电池等,它们的竞争力和规模都是全球最大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达40.6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2.13万亿元,累计发行超过4.33万亿元。


零碳解读:绿色债券是为气候融资的重要金融工具,可以帮助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募集社会资本,减缓、适应气候变化,提升经济体系的气候韧性。


5.国家发展改革委: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


7月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表示,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即便是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用能最高峰的时段,群众用能需求和生产生活需要都得到了有力保障。


郑栅洁表示,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超过4亿吨油当量、发电量达10万亿千瓦时,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力保障14亿多人的用能需求。


零碳解读:随着产业发展、城市扩张以及交通、制造、供暖等更多行业向电气化转型,电力正成为现代经济的支柱。任何单一技术都无法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的同时保障能源安全。我们需要综合多种方案以保证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例如可再生能源、传统发电厂、能源储存和现代化电网。


6.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光伏发电首次纳入可靠性统计


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4年电力可靠性总体保持平稳,纳入电力可靠性统计的水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3.78%,同比提高0.40个百分点;煤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2.04%,同比提高0.31个百分点;气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2.30%,同比下降0.60个百分点;核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0.79%,同比提高1.44个百分点;风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8.45%,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光伏发电首次纳入可靠性统计,等效可用系数为99.84%。输变电方面,纳入电力可靠性统计的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十一类输变电设施的可用系数保持在99.1%以上。


零碳解读:据中电联可靠性管理中心副主任王鹏介绍,近年来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攀升,风光发电已成为电力系统主力电源。截至2024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风电光伏达到了14.1亿千瓦,历史上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如此庞大的装机规模若缺乏系统监管,可能引发连锁性运行风险。因此,国家发展改革委50号令《电力可靠性管理办法(暂行)》中明确要求,总装机50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场、10兆瓦及以上集中式太阳能发电站要纳入可靠性统计。通过开展风光发电设备运行可靠性统计分析,一方面可实时掌握设备健康状态,预防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量化指标分析揭示设备薄弱环节,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推动风光发电从追求装机规模转向高质量发展。


7.全球单机功率最大直驱型漂浮式风机下线


7月10日,由中国华能牵头,联合中国东方电气共同研制的全球单机功率和风轮直径最大的直驱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福建省福清市顺利下线,单机功率17兆瓦,标志着我国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该机组风轮直径为262米,风轮扫风面积约53000平方米,轮毂中心高度约152米。据悉该机组首次采用国产化大直径主轴轴承,叶片、发电机、变流器、变压器等关键部件也全部实现国产化,单机年输出清洁电能可达6800万度,能满足约4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下一步将在广东阳江海域进行示范验证。


零碳解读:该机组据悉可适应复杂多变的深远海海洋环境,可适用于50米以上水深海域风能资源开发,是为深远海环境量身打造。海上风电作为海洋经济的组成部分,近年频频迎来政策支持。7月1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


C.  地方快讯


8.湖南探获4.9亿吨锂矿石


据湖南省自然资源厅7月8日消息,经过长期勘探,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鸡脚山矿区已探获超大型蚀变花岗岩型锂矿床,共提交锂矿石量4.9亿吨,氧化锂资源量131万吨。同时,该超大型矿产伴生铷、钨、锡等多种战略矿产,所有资源均为新增资源量。


零碳解读:锂是新能源汽车、先进储能、核工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元素,被称为未来“金属之王”。我国锂资源一度面临对外依存度较高、进口量占比大的局面。此次探获矿体规模大、延伸稳定,矿石属较易选类型,将助力湖南构建新能源万亿级产业链。


9.宁夏光伏发电取代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宁夏发展改革委7月7日消息,宁国运灵武100万千瓦光伏复合项目等陆续并网发电,这标志着宁夏第一批绿电园区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宁夏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50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达60%,光伏发电取代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据宁夏发展改革委新能源处介绍,宁夏谋划建设省域绿电园区,全力推动现代煤化工、硅基、铝锰、大数据算力四大特色优势产业绿电园区建设。2024年以来,宁夏发展改革委将1376万千瓦绿电园区项目分批纳入新能源年度开发建设方案,第一批绿电园区506万千瓦光伏项目全面建成并网后,预计每年将提供76亿千瓦时绿电,减少煤炭消费23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


零碳解读:宁夏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省区,承担了国家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建设责任。当地研究制定了《关于推动清洁能源产业一体化配套发展招商引资工作方案》《自治区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关于加快促进自治区储能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在新能源资源开发消纳、清洁能源制造业健康发展方面给予引导支持,为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0.上海市奉贤区:大力发展能源金属材料


7月9日,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的《奉贤区通用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指出,以四团镇为重点,紧抓临港地区汽车工业、航空航天等产业配套机遇,发挥海亮铜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聚焦材料制造集成环节,大力发展能源金属材料、高强轻型合金、高温合金等。


该方案的总体目标提出,到2027年,构建创新体系完备、区域布局合理、上下游协同的通用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600亿元。在3至5个战略关键材料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在1至2个未来材料领域取得突破。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新材料项目超过15个,培育产值十亿级的行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


零碳解读: 新材料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近年来,中国新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加速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大国,新材料市场机遇和发展前景良好。


二、专题碳讨


A股迎来年内最大IPO,新能源“巨无霸”华电新能上市在即


国内最大的新能源企业华电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电新能”)登陆A股进入倒计时。


7月8日,华电新能公布网下初步配售结果及网上中签结果。按3.18元/股的发行价计算,华电新能此次IPO预计募集资金约158.01亿元,若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其最高募集资金总额可达181.71亿元,将成为今年以来A股最大IPO项目。


华电新能是央企中国华电集团旗下风电、太阳能 发电等新能源业务最终整合的唯一平台,公司此次IPO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


进入2025年,随着A股IPO逐步恢复常态化,新能源央企同样加速奔赴资本市场。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新能源与南方电网旗下的南网数字均已递交招股书。


图/ic


募投项目总投资额超800亿元。


华电新能7月10日发布的公告披露,公司发行价为3.18元/股,超额配售选择权全额行使后的发行股数为57.14亿股。


根据Wind数据统计,华电新能是今年以来发行股票数量最多的新股,也是自2020年以来A股发行股票数量排名第四的新股,仅次于中国电信、三峡能源、京沪高铁。回拨机制启动后,华电新能网上发行最终中签率约为0.56%。


华电新能此次IPO计划募资180亿元,将全部投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包括风光大基地项目、就地消纳负荷中心项目、新型电力系统协同发展项目、绿色生态文明协同发展项目。这些募投项目拟开发建设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项目总投资金额804.46亿元,装机容量1516.55万千瓦。


此次上市前,中国华电通过华电福瑞控制华电新能52.40%股权,通过华电国际控制公司31.03%股权,合计控制公司83.43%股权,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作为中国华电集团旗下风电、太阳能 发电等新能源业务最终整合的唯一平台,华电新能的业务布局基本全面覆盖了新能源几乎所有类型项目(集中式、大基地、海上风电、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光伏领跑者、农林渔光互补复合项目等),同时是国内仅有的数家拥有核电参股权的公司之一,主要资产遍布国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风力发电业务是华电新能主要的收入来源,过去数年间每年为华电新能贡献约70%至80%的营收,太阳能发电业务是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营收占比在20%至30%。随着华电新能太阳能发电业务板块期末装机容量不断上升,该业务各年度收入规模亦呈现上升趋势。


“从行业上看,以五大发电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电和国家电投)为代表的大型发电集团是新能源发电行业的主力。”华电新能招股书显示,国家近年来出台各类政策措施以支持新能源行业的健康发展,各类资本快速入场,极大推进了我国新能源发电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经过多年的并购、自建,五大发电集团仍是第一梯队的主力军,占据市场龙头地位,拥有40%左右市场份额。


新能源央企上市提速


华电新能的上市之路曾遭遇近两年的停滞。


2023年3月,华电新能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获得受理,三个月后过会。但在2023年下半年,政策环境生变。


2023年8月27日,证监会发布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提出充分考虑当前市场形势,完善一二级市场逆周期调节机制,围绕合理把握IPO、再融资节奏,根据近期市场情况,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


2024年4月,中国资本市场时隔十年迎来新“国九条”——《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作用。


进入2025年,A股IPO逐步恢复常态化,新能源央企同样加速奔赴资本市场。


3月,华润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华润新能源”)在深交所主板上市的申请获得受理。公司计划募资245亿元,投入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这些募投项目的拟投资总额为404.22亿元。


华润新能源为华润电力控制的企业中投资、开发、运营和管理风力、太阳能发电站的唯一平台,实际控制人为中国华润有限公司。


6月,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南网数字”)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申请获得受理,计划募资25.5446亿元,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向公司主业,主要集中于先进产品、前沿技术研发领域。


南网数字为央企南方电网集团旗下子公司,聚焦数字电网领域,主要业务是为电力能源等行业客户提供数字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


对于能源领域的央企而言,随着能源结构转型的推进,将更有发展潜力的新能源子公司分拆上市,无疑有机会获得更高的估值。


Wind统计数据显示,7月11日煤炭板块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中位数为8.28倍,而华电新能在超额配售选择权全额行使后的发行市盈率达到了15.56倍。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