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下午,2025贝壳财经年会“智能网联汽车如何重构新生态”分论坛举办。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副总工程师朱云尧带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格局与生态演变》的主旨演讲,从技术变革、产业格局和生态前景三个方面进行解析。
朱云尧表示,中国汽车产业格局呈现四段式演进。2025年后是智能网联爆发期,新型生态快速发展,价值重心向软件、数据和运营服务转移,更多企业将淘汰出局。2028年后,中国汽车有望占到全球45%的市场份额。此外,软件系统生态、能源系统生态和数字运营生态将相互关联、协同作用,推动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
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副总工程师朱云尧。活动现场图
预计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80%
对于技术变革,朱云尧认为,其底层逻辑是汽车产业与能源、智能、互联三大革命紧密耦合。未来绿色能源体系、智能终端普及与万物互联,推动汽车从耗能工具向储能载体、从机械载体向智能终端等多方面转变。汽车技术在机械结构层、能源供给层、电气架构层、操作系统层、软件应用层和云端数据层六个层面提升。
机械结构层中,新电池结构、滑板底盘等逐步替代传统结构件,线控制动与转向技术将提升自动驾驶响应速度。能源供给层,向电力和绿色能源发展,他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50%,销量约1650万辆;2030年渗透率70%-75%,形成燃油、混动、纯电的“333”格局;2035年达85%-90%,纯电回归主流。此外,氢基能源汽车短期大规模应用仍有挑战,2030年左右有望商业化落地。
电气架构层正从分布式向域集中式转变,2028年前后进入中央集中式,计算能力更强。操作系统层与中间件逐步标准化,为软硬件解耦奠定基础,可提高软件生态适配能力。
软件应用层中,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正成为创新高地。朱云尧介绍,当前汽车软件价值在整车中占比10%-30%,未来有望达 60%。2024年组合驾驶辅助渗透率超55%,领航辅助超10%,智能座舱达75%。
另外,他认为,数据驱动汽车全生命周期创新,自2022 年起汽车已迈入数据定义时代,算力和数据是未来智能驾驶竞争核心。
L4级自动驾驶未来十年仍需后台安全员
“中国汽车产业将形成四段式发展格局,目前旧秩序瓦解,新平衡尚未形成。”对于未来产业的发展格局,朱云尧给出了他的判断。
他介绍,继第一阶段(2000-2014年)传统汽车时期和第二阶段(2015-2024年)新能源时期后,第三阶段(2025年后)是智能网联爆发期,软硬件逐步解耦,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落地,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新型生态快速发展,价值重心向软件、数据和运营服务转移,更多企业将淘汰出局。第四阶段(2028年后)进入国际化生态,我国全球性汽车集团将产生,更多巨头零部件企业也将诞生,中国汽车产业有望占全球45%的市场份额。
朱云尧认为,未来10年智能网联功能加速迭代,安全性逐步提升,驾驶自动化级别提升。2025年单多车道功能将转向NOA(领航驾驶辅助)功能,推动NOA功能加速渗透,为L3级自动驾驶功能提供数据基础,迭代算法进一步应用到NOA功能。当实际道路里程数据规模达到一定量级时,边缘场景安全性将得到较大改善,L3级自动驾驶功能有望规模化应用。对于L4级自动驾驶,他判断主要需求会集中在运营领域,未来10年内,仍需要后台安全员提供紧急响应。
他指出,过去汽车产业的生产关系多为线状,生产要素主要为厂房和流水线等。在技术持续分层趋势下,未来的生产关系将向网状演变,生产要素演变为数据资产、大模型、信息技术等。同时衍生出三大生态,包括软件系统生态、能源供给生态和数字运营生态,产业价值链也转向这三大生态。
2030年新型能源体系规模将达数十万亿
在朱云尧看来,软件系统生态、能源系统生态和数字运营生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协同作用,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其中,软件系统生态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大脑”,能源系统生态是“动力源泉”,数字运营生态则是“神经中枢”,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了产业发展的完整闭环。
他介绍,软件系统生态将车辆推向智能终端,汽车作为数据中枢,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深度融合,汇聚海量数据。
能源系统生态将催生行业巨头。2030年,清洁能源、动力电池等共同构成该生态,新能源电力成主体,电化学储能快速增长,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满足补能需求,多种动力汽车按节奏发展。车网互动中,有序充电和双向充放电保障电网平稳,新型能源体系规模达数十万亿。
数字运营生态助力新质生产力,承载“人车路”数据,在智慧汽车工业、出行、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等方面发挥作用。从生产关系看,未来将形成四足鼎立分工模式,硬件集成、软件系统供应、能源系统供应和出行运输服务企业分工合作,共同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世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