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监局近日发布公告,注销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等56个药品注册证书。记者统计发现,其中超过30款药品为跨国药企旗下原研药,涉及武田、辉瑞、葛兰素史克等多家企业。还有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等数款药品为集采药品,在原研药未中标集采的情况下,药品的销售规模也随之萎缩。
与此同时,国内生物医药行业随着集采的推进和本土创新能力的增强也正在发生变化,创新药成为吸引外企的重点领域,多家生物医药行业巨头纷纷将真金白银“砸”向中国市场。
56款药品均为“依申请注销”
从国家药监局公布的目录来看,此次注销的56个药品注册证书均为“依申请注销”,具体品种涉及小儿电解质补给注射液、复方氨基酸(15)双肽(2)注射液等品种。从涉及企业来看,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万通药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品在列,其中哈尔滨国康药业有限公司注销的药品数量最多,包括丙谷胺片、小儿复方磺胺甲噁唑片、乙酰螺旋霉素片、安乃近片等9款药品。
此次注销的药品包括此前被重点监控、限制使用等多种情况。
前述安乃近为吡唑酮类解热镇痛药,为大众熟知,在我国上市时间较早,制剂种类包括口服制剂、注射剂、滴鼻液等。不过,随着医药技术发展以及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深入,药品安全风险认知也更加全面,风险获益比可能发生变化。国家药监局2020年3月连发数个公告,均涉及安乃近产品。公告提及,经评价认为安乃近注射液、安乃近氯丙嗪注射液、小儿安乃近灌肠液、安乃近滴剂、安乃近滴鼻液、滴鼻用安乃近溶液片、小儿解热栓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不良反应,风险大于获益,且临床均有替代药品,根据相关规定予以注销药品注册证书。与此同时,安乃近片等口服制剂尚有一定临床价值,对安乃近片、重感灵片、重感灵胶囊、复方青蒿安乃近片采取修订说明书的风险控制措施,增加安全警示信息,限制适用人群和适应症范围,明确18岁以下儿童禁用。彼时,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库显示,国内共有安乃近相关批文1329条,生产企业近千家,其中安乃近片批文共有1124条,占比最大,随后便有企业陆续申请注销安乃近片批文。7月7日,记者查询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库,目前国内共有858个安乃近片批准文号。在国家药监局公告之前,安乃近市场规模已经出现下滑,米内网数据显示,国内安乃近市场规模此前一直连续扩容,在2017年达4677万元,从2018年开始下降,当年降至2517万元,同比下滑46.18%。
也有不同企业不约而同地申请注销了同款产品。长春翔通药业有限公司和西南药业有限公司均申请注销了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规格均为2ml:20mg)这款药品。在国家卫健委2019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中,共有20种药品被重点监控,神经节苷脂在列。到了2023年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第二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被纳入。
外企产品过半
值得注意的是,在注销的药品名单中,外企产品达到30余个,占比过半,包括辉瑞、山德士、武田、诺华、勃林格殷格翰等企业。
从具体药品名单来看,注销与集采、医保等政策因素密切相关。仿制药巨头山德士申请注销了三个规格的磷酸西格列汀片。作为常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磷酸西格列汀片被纳入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名单,最终由惠升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宁波美舒医药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本土企业中标,惠升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标价格最低,规格为100mg*7片/板×4板/盒的磷酸西格列汀片中标价为4.99元。中康开思系统显示,2023年磷酸西格列汀片在等级医院的销售额接近18亿元,同比上涨7.2%。另据IQVIA数据库,2023年磷酸西格列汀片医院采购金额为14.57亿元。失去了集采市场后,外企在竞争中并不占优,选择注销也就不难理解。
另一家外企辉瑞申请注销了旗下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和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两款抗菌药物,均为集采品种。其中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为第五批国家药品集采品种,最终由豪森药业、科伦制药、正大丰海制药三家企业中标,辉瑞出局集采市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最终则由山东安信制药、海南通用三洋药业、珠海联邦制药等十多家企业中标,其市场规模超过60亿元。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全身用抗细菌药产品中,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销售规模排在第二位,超过60亿元。2021年,辉瑞将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生产技术转让给海正药业全资子公司瀚晖制药有限公司,此次申请注销或也与此有关。
失去集采市场后,在市场份额下滑的情况下,企业战略性放弃部分产品,也就不足为奇。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岐黄法商研究中心主任、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表示,原研药企的做法是市场竞争因素与政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邓勇看来,国内仿制药行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集采政策实施后,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原研药的价格优势不再,市场份额被仿制药大量抢占。与此同时,跨国药企为控制成本,会精简业务,将资源集中到更有竞争力和利润空间的产品上。对于一些投入产出比不高的管线和产品,企业会主动放弃,此次部分企业注销药品注册证书,可能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加码布局创新药市场
部分产品的注销,并不意味着外资企业放弃了国内市场。综合来看,外资企业的在华投资战略正在逐步发生变化,放弃部分竞争充分的市场,转而聚焦创新市场。基于此,生物医药巨头们正在把真金白银“砸”向中国市场。今年以来,罗氏制药启动中国全新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投资项目,总投资达20.4亿元;阿斯利康总投资规模超过34亿元的无锡小分子药物新工厂开工。其中,罗氏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公司在中国的第二个创新药物生产基地。更早之前,诺和诺德去年宣布在天津投资约40亿元,用于无菌制剂扩建项目;礼来投资逾14亿元,升级其苏州工厂产能。仅在北京,就有阿斯利康投资25亿美元建设第六个全球战略研发中心以及首个在华疫苗工厂,礼来创新孵化器正式投入运营、首家孵化企业实现入驻,美敦力数字化医疗创新基地签约并揭幕,辉瑞北京研发中心正式启用等多个动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曾在公开场合介绍,预计今年还会有一批跨国医药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开放创新中心落地。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提出,推动生物医药领域有序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参与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研究完善医药领域开放政策”“便利创新药加快上市”等具体措施。
特别是在历年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中,多款来自外企的“全球首个”“同类最佳”类创新药物被成功纳入医保,换取了市场。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医保谈判不区分内外资、企业规模和所有制属性,所有符合条件的药品都可以自主进行申报。
邓勇认为,外企的举动意味着其中国市场战略正在发生变化。国内集采持续推进,仿制药市场利润变薄,原研药在集采中的优势不再明显,外企在仿制药领域竞争力下降,逐渐从仿制药市场“后撤”。同时,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仿制药和部分创新药领域与外企形成竞争,外企面临更大的市场压力。在此背景下,外企为保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纷纷加码布局创新药,将研发重点放在投资回报率更高、更受市场认可的创新药产品管线上,通过引入新品、合作研发等方式,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表明外企正从传统的以仿制药和成熟产品为主的市场战略,向以创新药为核心的战略转变,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