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上午,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数据局、新华通讯社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主题是“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尹力致辞说,数字经济已成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指出“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要“打造开放、包容、非歧视的数字经济环境”“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

 

数字友好城市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城市治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全面优化。“友好”体现为技术应用的便捷性,以及对社会负责、对自然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北京凭借丰富的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蓬勃发展,去年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超 2.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5%。在此基础上,北京从创新友好、场景友好、市场友好、治理友好四个方面协同发力,积极建设数字友好城市。


7月2日上午,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为主题。主办方供图

 

一、创新友好:营造技术创新生态

 

数字友好的根基在于创新,北京致力于营造技术友好的创新生态,促进数字技术创新性突破。一方面,北京通过搭建“全球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和共享平台”,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汇聚。以中关村科学城国际人才社区、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开放平台为特色,吸引全球顶尖人才,突破地域与制度限制,汇聚世界智慧来建设数字友好城市。另一方面,北京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信息、6G等前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涌现出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悟界·Emu3”、能深度思考的AI智能体“AutoGLM沉思”等AI新技术新产品。北京凭借构建开放创新平台汇聚全球资源、聚焦前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并取得丰硕成果,为数字友好城市建设筑牢了技术创新根基。


 二、市场友好:塑造数字产业新优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友好的市场环境同样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土壤。北京以“发展友好的市场环境”为目标,推进国家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及数据管理、资源、流通交易“三中心”建设。一方面北京通过明确数据权属、构建可信流通与价值评估体系,为数据要素市场化提供保障。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基于实现秒级数据确权的“长安链”技术,设计数字要素备案交易额达100亿元。另一方面,北京致力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数字技术的市场落地问题,同时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首钢通过构建基于AI机器视觉的智能视觉体系,实现钢铁制造从人工经验到智能模型的全流程智慧化升级,生产线运转效率提升21.2%,产品缺陷减少35%。北京银行通过深度探索AIB平台,以AI赋能资金交易、财富管理等数字经济技术,使得运行流程和服务模式有了深度变革。这些案例都表明,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助力北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塑造数字产业新优势,为市场主体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场景友好:赋能社会美好生活 


数字友好的温度最终体现在为民所用的丰富应用场景中,只有将数字技术以及数字经济的发展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实践中,我国的数字友好城市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北京以世界级数字基础设施为支撑,提出并践行“场景友好的数字应用”理念,重点开放拓展智能交通、智慧医疗等惠民领域,使得民众真正体验到数字友好城市的魅力。在交通方面,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创新等多方面共同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融合,全市1.6万个路口的AI信控系统使高峰拥堵指数下降15%,有望在近些年解决公民出行难、驾车堵等一系列大城市“交通病”问题;在医疗领域,北京实现全市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联互通,“京通”小程序覆盖299家医院,通过智能调度使号源闲置率降低20%;在养老方面,北京推动社区养老机器人的应用,借助情感计算识别老人的需求,从而为每一位老人精准制订养老方案,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这些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从解决百姓可感可知痛点入手,印证着数字为民的承诺,彰显了北京数字友好城市建设的优势。 


四、治理友好:构建开放友好治理体系

 

“治理友好”是指制度、规则等能够促进治理目标的实现、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并兼顾多元主体的合理诉求,从而让治理过程更顺畅、更具可持续性。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治理方式,数字时代的治理范式亟须以开放包容重构。北京积极构建开放友好的治理体系,加强数字领域国内国际合作。“京办” 智能政务协同办公平台贯通北京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体系,覆盖北京所有区及114家市级单位,支撑50余万名政务人员在线办公,实现了跨层级、跨部门高效协作,极大提升了城市治理效率。同时,北京积极参与到国际数字经济治理体系的构建之中,设立首个全国性数字经济企业出海服务基地,通过数据跨境流动的“先行先试”,北京自贸区“监管沙盒”将120项规则转为智能合约,59家企业通过出境评估,既助力于企业出海,更参与塑造全球数字新规则;加入DEPA(《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工作组贡献“北京方案”,推动“全球数字友好城市合作互鉴”;联合国代表白雅婷评价称,“北京大量全球领先尝试对国际社会有重要参照意义”。

 

北京建设数字友好城市的实践,是一场以创新为基、市场为脉、场景为桥、治理为纲的系统性变革。创新友好为城市注入数字技术的源头活水,以全球资源汇聚与硬核突破筑牢发展根基;市场友好激活数字经济的内生动力,通过数据要素流通与产业融合释放增长潜能;场景友好让数字红利渗透到民生之中,用智能应用解决百姓急难愁盼;治理友好则为这一切提供了制度保障,以开放包容的体系平衡多元诉求、提升治理效能。这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既彰显了北京作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担当,更勾勒出数字时代“技术向善、城市向暖” 的发展图景,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数字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北京方案”。

 

文/王鹏(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