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韦英姿)5月17日,在2025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福耀科技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育家王树国抛出一个问题:如果梁文锋、王兴兴、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宇树科技、大疆吗?直击我国当前人才教育痛点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王树国表示自己也没有答案,但他“唯一得到实践验证的”是那些读博士的没有他们(指梁文锋、王兴兴、汪滔等)做得好。

我们的教育怎么办?王树国随后提出,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学历不等于能力,真正的能力是在实战状态下磨炼出来的。“大学的理念要改变,教师的职能所在不是传授知识,而是让知识变为学生的能力,大学一定要与社会深度融合。”

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应用产生了有关“文科消亡论”的担忧。对此,王树国表示,这场新技术革命同样给人文社会科学带来发展契机。“如何建立相应的文明体系,包括法律法规秩序,将新技术的诞生对人类的伤害压缩到最小,控制它、不它伤害人类,最大程度释放新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这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去研究的。”他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一体两面,切不可偏颇。

人才教育涉及行业创新。在问道“智能”和人形机器人“进化”论的圆桌讨论环节,多位专家和企业代表都提到,在科技领域,我国思维习惯是做“1到N”的创新,而非“0到1”。他们希望,中国也可以在“0到1”有更多的创新。例如,宇树科技技术副总经理王启舟表示,目前(机器人的人才)最紧缺的可能在AI方面。“在具身领域还没有突破的情况下,谁先布局也许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如何产生“0到1”的创新?搜狐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物理学博士张朝阳表示,可能需要从教育角度来解决。“应试教育导致我们想问题时总是倾向于模仿别人,而不能完全扔出去、有另外一个自己独创的想法,这样的思维习惯需要改变。”


编辑 覃澈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