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对稳定经济大盘、推动高质量发展有着关键作用。而在当前,货币政策的重心正在转向提振消费。
由此,如何提振消费成为近期市场热议的话题。贝壳财经记者近期就此话题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均表示,提振消费是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
有业内人士指出,央行最新发布的《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通过专栏形式讲述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具体措施就是最好的印证。
“在扩大消费的政策选择与排序中,最优先和最见成效的是逆周期政策,可带动全社会收入和消费在短期内显著增加。”CF40资深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表示,降低政策利率和扩大公共投资是逆周期政策的重点内容。
提振消费的重要性仍在持续提升
《报告》在专栏中指出,提振消费是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 近年来,国内消费增速有所放缓,但在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消费市场活力正逐步释放,增速呈现稳步回升态势,展现出复苏向好的积极信号。
近年来,提振消费的重要性持续上升。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内容包括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消费能力保障支持行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消费品质提升行动、消费环境改善提升行动、限制措施清理优化行动,以及扩大消费的完善支持政策。
张斌指出,在当下的国内外环境下,提振消费的重要性得到凸显。过去二十年中国居民消费率经历“下降—上升—再下降”的三阶段波动,主要由消费倾向变化与初次分配收入占比变化驱动。消费率变化背后的主导因素是工业化潮起带来2000年-2010年的消费率下降,潮落带来2010年以后的消费率上升,疫情带来短暂的消费率再次下降但并不改变消费率上升趋势。
张斌还表示,与类似发展阶段的经济体相比,中国居民消费率低约14个百分点,主要差距来自消费倾向和初次分配收入占比。对我国消费倾向偏低可能的解释包括高房价、低生育率、农民工安家困难和收入分配差距大等。
此外,另有业内专家指出,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相比美日等国家还较低,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较大潜力。面对外需的不利冲击,有必要将促进消费内需置于更加优先的地位。
提振消费最优先方法是逆周期政策
如何有效提振消费?张斌认为,结合当前经济形势,要坚持局部优先原则,涉及改革的部门和政策尽可能少,对体制机制配套要求相对较低;要坚持增量优先原则,先做增量,有了增量打开政策空间以后更便于做存量;要坚持政策效力原则,对提高消费倾向或者居民收入占比的效力越强,该政策选项越是优先。
“最优先也是最见成效的方法是逆周期政策。”张斌介绍,扩大消费应优先通过逆周期政策提高GDP增速,带动收入和消费同步回升,降低政策利率和扩大公共投资是逆周期政策的重点内容。
在张斌看来,短期内政策阻力相对较小、应该尽快推出的政策是鼓励生育、都市圈建设和农民工安家相关的政策。而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的政策:提高服务业占比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增加对居民的投资分红的政策。此外,需要伺机而动的政策是通过二次分配降低收入不平等的政策。
此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指出,一项研究表明,若给城里打工者城市居民身份或社会保障,即使还未享受这些服务,其消费需求也会有所增长。因此他建议,要把政策重点更多放在对经济发展做出过非常大的贡献,但没有享受到同等社会保障的人身上,完善他们的社会保障。
事实上,相关消费政策正在不断发力。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市场专家认为,此项政策从消费供给端发力,能够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未来与财政及其他行业政策配合,还可体现更多协同效应。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