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秀兰)“普通人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如何及时地找到合适的医院、合适的医生进行全面、规范的评估,制定尽可能适合的方案,并及时通过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科学地开展治疗。”在5月10日举行的中日肺癌MDT治疗前沿对话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教授李峻岭表示,MDT是精准医学和肿瘤规范化诊疗的基础。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示,我国新发癌症病例为482.47万,其中肺癌新发病例人数达106.06万。“肺癌如果希望得到根治,局部治疗的参与非常重要。局部治疗包括胸外科和放射治疗科,也需要影像科、病理科、内科医生的参与。”李峻岭表示,有些患者诊断时就偏晚了,需要更多的学科进行参与,才能最终让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最大延长,“如今,某一个单独的科室、某一个单独的医生能够解决患者所有问题的时代已经远远过去了。”


多学科诊疗之所以重要,李峻岭指出,“对疾病和治疗的了解,有很高的专业门槛,一开始的治疗选择极为重要。普通人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如何及时地找到合适的医院、合适的医生进行全面、规范的评估,制定尽可能适合的方案,并及时通过多学科(MDT)模式科学地开展治疗。”在李峻岭看来,MDT是精准医学和肿瘤规范化诊疗的基础,在多学科团队的介入下,通过专业判断和路径梳理,能让癌症治疗的每一步都更迅速、更准确,帮助患者实现生命全周期管理,实现肺癌慢病化管理,促进肿瘤诊疗高质量发展。李峻岭介绍,综合国内外数据,MDT诊疗模式使患者三年生存率从58%提高至66%,缩短了约50%的治疗等待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更大幅提升了患者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