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万亿公募基金市场迎来了重磅新政。5月7日,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25条措施,剑指基金公司“旱涝保收”“重规模轻回报”等弊端,业绩差的基金必须少收管理费,更好体现与投资者“同甘共苦”。


《行动方案》发布后,多家基金公司发声,称《行动方案》将推动公募基金发挥专业力量,进一步提升投资者获得感。还有基金公司表示,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与投资者利益更紧密绑定,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的投资回报。


将盈利客户占比等纳入考核 可缓解行业过度聚焦规模


近年来,公募基金规模增长迅速,总规模从2019年的13万亿元增长至今年3月底的约32万亿元。


但受股市波动较大等多重因素影响,部分权益类基金近两年出现明显亏损,投资者获得感不强的短板凸显。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表示,针对相关问题,《行动方案》一方面完善基金公司的治理和定位,推动股东会、董事会、经营层勤勉尽责,牢固树立以投资者为本,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另一方面,调整基金公司高管、基金经理等“关键少数”的考核,强化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行动方案》引入净值增长率、基金利润率、盈利客户占比等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行业过度聚焦规模的短视主义倾向。这有助于提升公募机构的审慎性,引导在基金发行、持营阶段更积极地结合市场状况主动控制规模,增强行业自发的逆周期调节能力。” 李一梅表示。


浮动费率强化利益共担 好业绩成为基金经理的通行证


值得一提的是,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也是此次《行动方案》的一大重点。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市场自2013年以来成立的浮动费率基金共有59只(不考虑REITs和集合资管计划转型而来的公募基金),总规模达714.81亿元。


南方基金总经理杨小松表示,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用优化的费率模式激励基金管理人提升投资能力和业绩,强化利益共担机制,重新定义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的关系,并有望带来多个正面导向:首先,强调长期投资,鼓励投资者长期持有;其次,强调扶优限劣,以提升投资者获得感为核心;第三,强调超额收益,考验专业化投研能力;最后,强调风格明晰,增强投资稳定性。


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认为,投资者是市场的根本,只有投资者能从基金产品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才愿意通过公募基金进入市场,公募基金也才能有机会真正发挥出联接投资者、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桥梁的作用。此次《行动方案》中的各项举措,有利于公募基金主动探索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之间的互动激励机制,赢得投资者信任。


中欧基金方面表示,未来,只有持续为多数投资者创造良好收益的基金经理,才能获得职业长久发展的通行证。


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认为,《行动方案》从多方面发力,对股票市场中长期发展在稳定市场、吸引资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有望构建更健康、可持续的市场生态。


基金公司将行动 提升核心投研能力成关键


对基金公司而言,《行动方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为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健收益的基金公司,最终将脱颖而出。


易方达基金负责人称,公司将根据相关要求,增加发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率主动权益基金,进一步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同时,更广泛深入地开展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理解掌握费率结构、费率变化规则以及相关风险,更好地进行投资决策。


在考核机制方面,易方达基金也将按要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与投资者利益更紧密地绑定,更加重视中长期价值创造。


中欧基金表示,对于处在转型关键期的公募基金而言,核心投研能力的提升是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底座。近年来,公司不断探索资管行业的“工业化”升级,从过去依赖个人能力的手工作坊模式转向强调专业分工、深度协作的工业化生产模式,争取输出定位更清晰、风格更稳定、长期超额更可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胡萌

编辑 张晓翀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