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央行发布的《2025 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下一步,我国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落实好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积极落地5月推出的一揽子金融政策。 


今年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从原来的“稳健”转向为“适度宽松”,是十余年来首次。而近期一揽子政策的出台实施,被市场看作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体现。


业内人士表示,近期一揽子政策出台实施非常及时,在遭受外部冲击的关键时点,稳住市场稳住预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积极作为,更好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


新的政策信号不断释放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持续发力


《报告》显示,央行继续坚持支持性的政策立场,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综合运用各类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人民币汇率在复杂形势下保持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整体平稳。具体政策操作进一步优化,比如调整中期借贷便利(MLF)中标方式,用好两项资本市场支持工具,将支农再贷款和支小再贷款合并为支农支小再贷款等。


市场人士表示,在各项货币政策支持下,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步下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持续多年、多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社会融资环境总体处于较为宽松状态。


事实上,新的政策信号正不断释放。一是进一步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报告》这方面提法与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保持高度一致,释放出积极的信号,市场对货币政策持续保持适度宽松力度是有信心的。二是支持扩大消费。在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趋弱的背景下,提振消费成为当前扩内需、稳增长的关键点。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对此进行了专题论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也于近日正式推出。市场预计,未来服务领域的消费潜力有望进一步激发释放。三是有力应对外部冲击。


专家表示,美国关税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秩序带来明显冲击,《报告》多次提及“关税政策”,显示政策层面对此高度关注,宏观政策已在积极应对、重点发力,稳定外贸也将成为未来政策支持的一个重要方向。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持续发力。”专家指出,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去年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稳定经济发挥了关键作用,今年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持续发力,存量和增量政策协同效应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进一步强化,以有力有效的政策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此外,5月7日,央行行长潘功胜还宣布了三大类十项举措的一揽子金融政策,包括降准、降息、创设并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推出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政策工具等。


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揽子政策出台实施非常及时,在遭受外部冲击的关键时点,稳住市场稳住预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积极作为,更好支持扩大国内需求,有效支持经济合理运行。从近年央行实践看,央行政策出台后会及时传导至金融系统,政策效果显现是比较快的。


央行利率调控机制作用进一步强化 淡化MLF政策利率色彩


一季度《报告》中首个专栏是《中期借款便利十年演变》,详细回顾了十年间MLF的工具设计、定位、特点的变化过程,指出未来中期借款便利(MLF)将回归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基本定位,与其他工具合理搭配维护流动性充裕。


近年来,央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去年7月明确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的政策利率地位后,今年又调整了MLF的招标模式,进一步淡化MLF工具的政策利率色彩。


专家表示,去年潘功胜行长在陆家嘴论坛上强调,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一年来央行围绕这一目标做了不少文章,包括明确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为政策利率、淡化MLF的政策利率色彩、增加临时正逆回购操作“框住”短端货币市场利率波动范围、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利率调控目标信号更加清晰。


据悉,目前我国由短及长的利率传导机制已逐步理顺,形成较为完整的利率体系。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如同业存单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如国债收益率),并影响存贷款利率(如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银行存款挂牌利率),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提升社会总需求。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国际上看,发达经济体央行一般也是选用短端利率作为政策利率,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并辅之以利率走廊机制进行调控,并影响和传导到中长期利率。


社会融资成本下降成效显著 债券市场健康发展


《报告》显示,推动社会融资成本下降成效显著。3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同比下降约0.5个百分点,持续处于历史低位。


根据近期世界银行发布的调查报告,我国金融服务效率在全球50个经济体中已达到最优水平,仅有7.7%的调查企业认为贷款利率高或贷款程序复杂,比例接近表现最好的新西兰(该国有5.5%的调查企业认为存在上述情况)。


专家表示,去年央行启动了明示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工作,一张“贷款明白纸”让企业全部的融资成本一目了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和企业对融资成本“观感”不一的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公开”对账,效果很好。目前我国贷款利息成本已经很低,未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关键是要降低抵押担保费、中介服务费等非利息成本。


人民银行的调研反映,一些企业贷款的非利息收费名目繁多,占整体融资成本的比重甚至高于利息成本。一方面,金融机构需要转变经营理念,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地方政府、财政等各部门也要发挥合力减轻企业非利息负担;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加强自身信用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和财务制度,维护并提升企业信誉。


此外,《报告》还设置专栏对债券市场利率风险和债券市场相应制度建设作了详细阐述,并重申“国债没有信用风险,但和其他固定票面利率的债券一样,当市场利率改变时,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会反向波动,面临利率风险。尤其是长期限国债因利率敏感性较高,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引发的利率和价格波动会放大投资者损益。” 


专家表示,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很快,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但债券市场收益率波动较大也存在风险。国债尤其是长期国债虽然没有信用风险,国家一定会偿付本息,但利率风险是一直潜藏着的,当市场利率改变时,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会反向波动,这时候投资者面临的就是利率风险。


近期,长期国债收益率走低,一定程度上与美关税政策影响有关,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表示担忧,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较高,但长期看我国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近期央行又推出了三大类十项金融支持政策,有助于持续推动经济回升向好。


专家表示,此次专栏设计更多强调从制度建设角度来防范利率风险,这方面未来仍有完善空间。投资者结构上,目前大银行持有大量债券,但绝大部分是持有到期,用于交易的比例很低,反而是利率风险管控能力相对较弱的中小金融机构和理财产品在大量交易,未来要鼓励大银行开展更多债券交易业务,助力维护市场供求平衡,促进债券市场合理定价。


“交易品种上,从发达经济体实践看,对某一期限的债券交易也可以围绕一揽子债券进行,比如10年期国债交易时,剩余期限在10年左右的国债都可以交割,可以避免某几只债券交易特别活跃,而一些过去发行的老债券很少交易。未来这种交易模式也是可以借鉴的。”上述专家指出,税收制度上,目前国债等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免税,公募基金和理财资管产品交易价差又有税收减免优势,使得一些金融机构对部分债种的短期交易意愿较强,这些都有完善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