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


据金融监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介绍,近期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出“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修订出台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发起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即AIC)的主体扩展至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等八项增量政策。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内容,贝壳财经记者制图。


推出系列配套融资政策,有助于新一轮房企发展


此次,关于房地产金融支持相关政策尤其引人关注。


事实上,自2024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提出“部署推动落实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相关工作”并扎实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后,本次会议成为金融监管总局关于金融支持稳楼市相关政策的最新发布。


那么在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之外,接下来系列融资制度具体会涉及哪些内容,又与“好房子”有怎样的关联?


本次国新办发布会明确,近期将加快出台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告诉记者,此类表述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启示。


据其解释,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在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中,目前最受关注的就是“好房子”建设或住房项目规范落地的内容。这意味着此类领域后续会有较好的金融支持,包括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方面的政策支持,更好助力购房需求的释放。


另外,对于现房销售,据严跃进介绍,当前也亟须更好的金融政策支持。“因为该项工作本身对于资金的要求是更高的。配套政策出台,将有助于促进现房工作更好推进和更好普及。”


其次,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本身也需要积极解决房企过去债务的问题。在严跃进看来,要促进房企转型,就必须积极化债。金融监管部门推出系列配套的融资政策,将有助于今年各房企加快化债和消化存量资产,也有助于新一轮房企的发展。


再次,目前市场热点如城中村改造、存量土地收储等工作,严跃进表示,随着系列配套的融资政策的出台,亦有望得到有效的金融支持。“(这)有助于存量市场盘活”。


在本次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环节,李云泽就下一步加快完善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配的系列融资制度作以简要说明。他表示,系列融资制度将包括房地产开发、个人住房、城市更新等贷款管理办法。


据其介绍,目前,商业银行审批通过的“白名单”贷款增至6.7万亿元,支持了1600多万套住宅的建设和交付,有力保障了广大购房人的合法权益,为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供了重要支撑。房地产市场的积极变化在信贷数据上也有所体现。今年一季度,房地产贷款余额增加7500多亿元,其中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创2022年以来单季最大增幅,住房租赁贷款同比增长28%。


“最近一些来华的头部国际投资机构也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价值正在逐步显现。”李云泽提到。


据悉,下一步,金融监管总局将指导金融机构继续保持房地产融资稳定,有效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强化对高品质住房的资金供给,助力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稳股市明确而精准,提振信心、稳定预期


与稳楼市一样,稳住股市对提振社会预期、畅通内需循环,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支持服务资本市场方面,据李云泽介绍,金融监管总局将充分发挥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优势,加大入市稳市力度。


前期,金融监管总局开展了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为股市提供了真金白银的增量资金。上个月,金融监管总局又上调了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投资的比例上限,进一步释放投资空间。


据悉,金融监管总局还将推出三项具体措施,继续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一是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试点范围,近期金融监管总局拟再批复600亿元,为市场注入更多的增量资金。二是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三是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调动机构的积极性,促进实现“长钱长投”。


近年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进一步发挥保险资金作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作用,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长期可持续的支持。4月8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出《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将部分档位偿付能力充足率对应的权益类资产比例上调5%。5月7日上午,金融监管总局又就此做出上述三方面的调整。


据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介绍,保险资金具有投资范围广、久期长、规模大等特点,在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从保险资金运用情况看,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过4.4万亿元,资本市场和未上市企业股权是险资的主要投资方向,其中股票和权益类基金投资占比12%,未上市企业股权投资占比9%。上调权益类资产比例并扩大试点范围,有助于进一步优化保险资金的资产配置结构,更好地发挥保险资金这一长期“耐心资本”优势,提升保险资金服务科技创新和科技型企业质效,同时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健发展。


另外,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相关情况也引起市场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金融监管总局组织开展了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工作。对于“控股型”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额“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放宽至“一般不超过十年”。在此基础上,金融监管总局研究制定了试点城市、试点银行和试点科技企业标准。


据李云泽介绍,当前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相关推进工作有序开展,18个城市试点银行“首单”业务都已经落地。此外,他透露,近期金融监管总局正在修订并购贷款管理办法,将尽快出台实施,进一步释放并购贷款的潜力,促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为深化现有试点,金融监管总局下一步将从三方面着手推动。一是优化信贷服务。推动建立信贷支持科技创新的专项机制,支持银行有序设立科技金融专门机构,鼓励探索长周期的科技贷款绩效考核制度。二是强化保险保障。加快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更好发挥风险分担和补偿作用,支持更多以共保体方式,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保险保障,推动研发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新兴领域的保险产品,切实为企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三是扩大股权投资。鼓励保险资金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创业投资,有序开展对未上市科技企业的重大股权投资。


李云泽同时明确,金融监管总局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即AIC),近日即将陆续批复。“今天(即5月7日)我们就会批复一家,推动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投资力度。”他现场说道。这意味着,AIC股权投资试点的参与机构,将首度突破2017年以来的“五大”AIC(母公司为工、农、中、建、交)的展业格局、出现实质性扩容。


对此,董希淼认为,总体而言,这些政策措施全面、明确而精准,具有较强的力度,传递出有力的政策信号,有助于进一步提振信心、稳定预期,更好地提振国内需求、应对外部冲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黄鑫宇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