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帕金森病,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发抖”。其实,帕金森的症状远不止这些。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5年、10年甚至20年前,就已出现非运动症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万新华教授建议,“非运动症状的出现意味着患帕金森病的概率比其他人高,希望这些患者能够尽早地被识别出来。”帕金森病又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这个“五一”假期,不妨留意下身边的老人。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与老年人群密切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其中,帕金森病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之后,中老年人群中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研究提示,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高达362万人,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上升到500万,约占全球帕金森病患病人数的一半。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执行主任陈彪教授强调,作为与衰老紧密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但要更早期诊断,离不开综合预测模式。从患者出现第一个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到符合临床诊断标准,这之间的前驱期阶段可长达20年。目前,通过纳入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及前驱期相关症状和体征,可以计算出前驱期患病概率和未来患帕金森病的风险。


帕金森病的发病率高,但诊治率和识别率并不高,特别是早期患者的漏诊、误诊、延误治疗等问题突出。万新华教授指出,帕金森病临床表现一般有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两种。运动症状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慢、抖、僵、倒;非运动症状则通常表现为便秘、情绪低落、抑郁、嗅觉障碍以及夜间睡眠障碍等,“临床中,一些帕金森病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5年、10年甚至20年前,就已出现非运动症状。这些非运动症状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帕金森病,但患帕金森病的概率比其他人高。希望这些患者能够被尽早地识别出来,尽早得到治疗。”万新华教授指出。


“慢、抖、僵、倒是核心的运动症状,倒的症状可能要等病程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而早期的运动症状主要表现为动作迟缓、抖及胳膊腿发僵。在临床诊断中,部分老年患者因为存在这些症状还会被误诊为肩周炎或原发性震颤,因此就需要进行更细致的鉴别。相较之下,非运动症状是比较早期的变化,现在也被认为是帕金森病非常重要的特征,最常见的是便秘、夜间睡眠时大喊大叫,有的病人还会出现不宁腿综合征,腿怎么放都不舒服,还有嗅觉障碍、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万新华教授提醒,如果家里有帕金森病患者,要高度警觉,如果出现非运动症状,并伴有轻微运动症状时,就要高度警惕帕金森病的发生或病情进展。


国内最新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指出,确诊帕金森病后,无论是否影响到生活质量,都应尽早开始治疗。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还需进行长期管理,以实现长期获益。帕金森病的治疗、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实现科学、规范的全病程管理,需要医生、患者、照护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从早期高效筛查到问诊到后续的家庭照护等形成一个闭环。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