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贝壳财经举办“网红儿童”现象下的未成年人保护难题研讨会。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伦理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主要专家蒋俏蕾出席研讨会并表示,被称为Alpha世代的“10后”,互联网伴随着他们成长,过着数智化的生活,因而在当下的时代,儿童权益保护需要构建起以家庭为中心的同心圆。
蒋俏蕾,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伦理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主要专家。
同心圆外围涵盖学校、媒介平台、政府部门等角色,最终要发挥起整个社会的力量。“家庭是起点。”蒋俏蕾强调,作为监护人,家长首先要生成其内在的“媒介素养铠甲”,担负起保护职责,合理使用涉及孩子的内容,因为“孩子们的内在铠甲还不足以完全自我保护”。
她进一步提出,家长作为数字移民应该跟孩子一同成长。“虽然家长们在心智等方面可能比孩子成熟,但面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时,也应该学习如何提升媒介素养,学习应对新环境带来的新的可能性,与孩子一起制定使用(媒介的)规则。”
同心圆的其他环节也应该各司其职。“学校要提供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家校联合进行防范应对;平台除了打造未成年人模式和机制外,还要针对不断涌现的新现象,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引导和提示;政府部门应该思考如何通过有效方式让公众知晓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蒋俏蕾举例称。
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更容易,内容所积累的人气能变现,孩子的明星梦也更容易实现。“不管他们是否成为网红,都已经处在媒介化社会的洪流中。”蒋俏蕾说。
她强调,在媒体上记录、分享孩子的成长过程和美好瞬间最初可能带着美好的初衷,但随着经济收益产生,亲子关系可能面临异化的危险。“家长和孩子可能会变成经纪人和明星的关系,孩子也会因此过早卷入平台经济中成为数字劳工。”
蒋俏蕾认为这样的亲子状态容易产生矛盾,例如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受到家长网上分享的未经其同意的个人隐私披露形成的数字文身所困扰。
此外她认为,成为“网红儿童”后,孩子的社会化进程、身心健康、个人隐私、权利保障等方面也可能受到影响。以社会化为例,如果在孩子们处理矛盾、冲突时,出现了人气和经济利益的干扰,他们界定是非的标准可能会因此受到扰动,从而影响牺牲和保留对象的选择。
“网红儿童”在内容社区平台上早已屡见不鲜,曾有相关账号遭受过摆拍质疑。有平台方表示,目前各平台对“网红儿童”账号的标准尚未统一,这给相关内容治理增加了难度。对此,蒋俏蕾表示,在标准难以界定的情况下,应该由规则划定红线拉齐标准,“不行就是不行”。
蒋俏蕾更提倡让孩子们成长到心智成熟的阶段再主动进入网络化进程的做法。“现在几乎全民上网,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没办法让儿童完全不接触一些负面甚至有害的内容。我们不应该在孩子们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让他们被动卷入其中。”
她表示,在孩子心智成长过程中,家长通常会告诉他们线下有哪些地方不能去、有哪些人不能接触,“这都有明确的规则,然而线上还未树立起类似的边界、围墙或规则。”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编辑 李铮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