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印发
11月2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实施“新三样”物流高效便捷工程。加强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的国内港口仓储设施建设,支持高效便捷出口。研究出台大容量储能电池、大尺寸光伏组件的仓储和运输相关技术标准,优化完善锂电池运输安全管理规范。开展新能源汽车物流提升工程,加强港口滚装码头建设,鼓励研发应用内河滚装船。探索发展新能源汽车集装箱运输,畅通新能源汽车国内联运通道和跨境物流通道。
零碳解读:《行动方案》的目标是到2027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力争降至13.5%左右。对于“新三样”行业来说,这将直接降低其物流成本,提高利润空间,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顺畅。
2.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法等制修订
11月27日,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全面贯彻实施能源法 推动能源法治再上新台阶》。文章提到,能源法是能源领域基础性、统领性法律,集中阐述了我国能源工作大政方针、根本原则和制度体系,其颁布施行是我国能源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为在法治轨道上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文章指出,加快完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要以能源法为统领,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石油储备条例等法律法规制修订,完善以能源法为统领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进一步增强能源法律制度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各级能源主管部门要以能源法施行为契机,统筹推进能源领域法律制度的立改废释工作,及时制定、修订配套制度和政策,确保与能源法律法规有效衔接。
零碳解读:能源法提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求提高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章建华强调全面推进能源法的贯彻落实,能源行业要认真履行能源法规定的权利义务,把能源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重要制度贯穿到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可以看出国家能源局对于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制修订的重视,旨在通过法律手段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转型,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B、地方政策
3.山西省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实施方案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1月27日印发《山西省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实施方案》(晋政办发〔2024〕53号),目标到2025年,建立健全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宣贯实施碳排放核算及产品碳足迹等国家标准,为全省范围实施碳排放双控奠定基础。2026年起,全面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落实国家及省级各项制度要求,确保顺利实现碳达峰目标。
零碳解读:山西省旨在构建系统完备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全力保障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实施方案还提到了探索建立碳足迹信息披露制度,在保障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分阶段、分步骤鼓励企业以环境气候信息披露、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或自愿性评价认证等方式发布碳足迹核算结果与报告。
4.四川省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实施方案
近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四川省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增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等;到2027年,全省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机制和政策体系持续完善,超低能耗建筑实现规模化发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全面推进,建筑用能结构更加优化,建成一批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显著成效。
零碳解读:这些措施旨在推动四川省建筑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水平,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善实施有利于建筑节能降碳的财政、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依法落实支持建筑节能、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及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
5. 新疆2025优先购电计划:风电优先小时数下降
11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发布《关于2025年新疆电网优先购电优先发电计划的通知》。2025年优先发电计划指出,风电机组安排优先发电计划电量248.82亿千瓦时。从优先发电利用小时数来看,2022年,保障性风电项目中,一类、三类资源区内优先小时数分别为1900、1800小时;非保障性风电优先小时数440小时。到了2025年,风电项目保量报价优先小时数仅剩895小时。这或将意味着风电项目发电量未来要更多地去参与市场化交易报价。
零碳解读:新疆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优先购电计划有助于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环境保护。
C、行业资讯
6. 亚洲最大牧光互补项目正式投产
中国电建日前宣布,其承建的亚洲最大牧光互补项目 —— 中电农创可克达拉百亿级牧光互补超级牧场(一期)工程于11月26日正式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国牧光互补超级牧场模式的技术空白。超级牧场内育肥牛舍屋顶光伏及草光互补区地面光伏两部分组成,光伏总装机容量398兆瓦。
零碳解读:该项目采用“EOD 生态开发、牧光互补、低碳绿能、草畜一体、种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实现“双碳”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手。该项目不仅为我国新能源和农业融合发展树立了典范,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宝贵经验,对未来牧光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7. 我国重型燃气轮机实现小型化新突破
11月25日,由东方电气集团下属企业东方汽轮机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代号G15)整机首次点火试验一次成功,初步验证了G15重型燃机的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及功能完整性,标志着东方汽轮机率先在国内实现自主燃机系列化、谱系化发展。点火试验是燃气轮机启动的关键步骤,G15重型燃机是东方汽轮机继自主研制G50重型燃机后的又一款自主重型燃机产品。该机型额定功率为16.5MW,相较于同功率的常规火力发电机组,一年可减少碳排放超过15万吨,联合循环一小时发电量超过2.2万度,可以满足2500个家庭1天的用电需求。
零碳解读:G15不仅可用于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海上平台发电,还可以和光伏、储能等绿色低碳技术耦合,构建适用于多种场景的“源网荷储”综合能源运用场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G15的成功研制对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优化能源供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积极意义。
8. 央企CCUS联合体成立
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华能和中国石油联合主办的中央企业CCUS创新联合体启动会在京召开,中央企业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创新联合体正式启动。该联合体由中国华能、中国石油牵头,联合其他26家央企、地方国企、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聚焦CCUS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搭建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联动平台,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搭设碳捕集、运输、封存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架构,以四大重点工程为抓手,补强补齐短板弱项,加快CCUS市场化、商业化步伐。
零碳解读:央企CCUS联合体的成立是中国在实现“双碳”目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战略技术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
D、国际看点
9. COP29大会闭幕,达成了一揽子平衡成果
11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在阿塞拜疆巴库闭幕。经过长达两周的艰苦谈判,大会通过20项决定,达成了一揽子平衡成果。
零碳解读:中国代表团在大会上全面参与各议题谈判磋商,并发挥了建设性引领作用。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闭幕会上发言表示,发达国家的资金义务必须进一步明确,并呼吁各方坚持多边主义,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巴黎协定》基础上确保行动不倒退。中国承诺将持续推动气候行动,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广泛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10.澳大利亚称有望实现2030年减排目标
根据澳大利亚气候变化部门的最新分析,澳大利亚有望到2030年实现阿尔巴尼亚政府设定的43%的减排目标。分析显示,预计2030年澳大利亚的排放量将比2005年的水平下降42.6%,相比之下,2023年报告中在基准情景下估计的减排量为37%。澳大利亚政府表示,预计澳大利亚2021年至2030年的总体排放预算将比目标低3%。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将在预算基础上超额实现2030年的目标。
零碳解读:技术和创新是澳大利亚气候战略的核心。澳大利亚制定了《技术投资路线图》,为碳中和技术创新提出了六个优先事项,包括清洁氢、能源储存、碳捕集和封存(CCS)、超低成本太阳能、绿色钢铁、绿色炼铝以及土壤碳测量方面的跨部门成本突破。
二、专题碳讨
COP29气候资金艰难达成,实现气候正义任重道远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在延期30多个小时后闭幕。大会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NCQG)、《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达成了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
尽管COP29艰难达成了NCQG,但受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批评,因为他们认为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远远不够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发展中国家希望发达国家每年提供的气候资金规模能够达到1.3万亿美元。
图/IC
过往气候资金不仅不“达标”,而且存在“掺水”“凑数”
1989年,“气候正义”一词出现在了美国环境律师Edith Brown Weiss撰写的一本关于代际不平等的书中,以阐释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在当代人和未来代际之间的严重正义问题。
自此,“气候正义”这一术语开始流行,并从代际之间扩展到了国别……
从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开始,到刚刚闭幕的COP29,我们无不一再强调“气候正义”,但始终有所缺失。
追溯历史,发达国家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首次承诺将提供资金支持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此后,气候资金的承诺和目标逐渐明确,如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的承诺被写入了《坎昆协议》,并被称为“绿色气候基金”。
尽管有过这些承诺,发达国家普遍没有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导致气候变化应对进展迟缓。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计算,发达国家每年提供的气候出资不仅总额不“达标”,而且存在“掺水”“凑数”等问题。
OECD显示,2013年至2020年,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每年筹措的资金从524亿美元至833亿美元不等,其中仅有四年超过700亿美元,与1000亿美元的目标相差甚远。
除了资金总额不足外,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群体在相关资金的“质量”上也一直存在争议。发达国家提供的气候资金中,有超过70%是以贷款而非赠款的形式提供,这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
一些国家甚至试图把私营领域绿色投资和与气候变化无关的传统基建项目也列入官方的“气候出资”,实际提供的有效资金远低于官方通报数据。特别是美国仅完成应尽份额的不足20%,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不足一半。
再到本届COP29,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峰会达成了“一份无力的侮辱性协议”,发达国家承诺提供的资金根本不足以应对气候问题。印度代表钱德尼·雷纳直接表达了愤怒,称30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与实际需要相比极其微薄”。非洲国家对这一结果感到失望,认为这表明发达国家缺乏善意,3000亿美元还不到科学研究表明所需金额的四分之一。
图/IC
气候资金是慈善还是补偿?如何保障?
气候资金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从最初的承诺到逐步落实和增加的过程。发达国家此前的承诺,每年向较贫穷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资金将于2025年到期。所以,在COP29上,发达国家同意提高出资金额,设立了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提供至少3000亿美元的资金目标。这一目标是2009年发达国家承诺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目标的延续。
尽管部分发展中国家感到不满,但联合国气候变化负责人西蒙·斯蒂尔称赞称,这一协议目标是人类的保险性政策,“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但我们达成了一项协议。这项协议将保持清洁能源的蓬勃发展,保护数十亿人的生命。它将帮助所有国家分享大胆的气候行动带来的巨大好处: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劲的增长、更便宜、更清洁的能源……但就像任何保险单一样,只有按时足额支付保费,它才有效。”
气候资金是慈善还是补偿?
它既不是单纯的慈善,也不完全等同于补偿,而是一种基于国际责任和公平原则的资金流动。这种资金流动承认各国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责任及预防和应对气候变化后果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因此发达国家缔约方应提供资金,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现《公约》的目标。
从国际法和政策的角度来看,气候资金更多地被视为一种责任和义务,而非慈善。发达国家由于历史上的高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较大责任,因此需要向较脆弱和资源较少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支持,以帮助它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资金流动是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责任分担和合作精神。
既然是义务,如何保障?
鉴于1000亿美元目标的经验和教训,新框架必须避免加重不可持续的债务负担。具体而言,它应优先为低收入国家和气候脆弱国家提供更大比例的赠款和更高优惠的融资,并根据各国具体需求和投资重点,量身定制金融工具。另外,要强化问责机制,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透明度框架,确保各国履行承诺、实现资金流向的公开透明,强调问责制。
图/IC
气候正义是焦点,落实行动是前提
根据2024年联合国排放差距报告,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3.1摄氏度,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化石燃料的使用将继续增加。此前《巴黎协定》的目标是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的范围内。
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此次COP29仍未能达成令各方满意的气候融资目标,令人担忧全人类距离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已经渐行渐远。
COP29中国代表团团长赵英民在闭幕大会上强调,会议达成的NCQG成果文件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承诺远远未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义务,必须进一步明确。他强调,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履行出资义务是“必答题”,而私营部门融资是“选答题”,其他国家自愿出资是“课外题”。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也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协作才是唯一出路。气候正义是焦点,落实行动才是前提。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