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潘亦纯)9月25日,《中国国际商事仲裁年度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2023-2024年度报告》)对外发布。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共设立282家仲裁机构。2023年,全国279家仲裁机构共受理案件超60万件,同比增长27.8%。全国仲裁案件标的总额约为1.16万亿元,历史上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17.7%。仲裁机构平均办理案件2177件,平均标的额为41.58亿元。
从结案情况来看,2023年,全国仲裁机构结案超53万件,结率为87.55%。其中,适用简易程序案件约37万件,占比70.24%,平均办案天数为56天,适用普通程序案件约6万件,占比11.77%,平均办案天数为131天。
《2023-2024年度报告》还显示,中国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受理的案件主要纠纷类型及涉及争议案件量最多的仍是买卖合同纠纷、建筑工程纠纷、服务合同纠纷、金融纠纷等传统的纠纷类型。
不过,随着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新兴领域纠纷进入国际仲裁视野,与此相关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公司治理等相关纠纷,以及由此衍生的绿色金融等潜在纠纷风险增加,能源类案件,如碳排放权交易纠纷等,设计生物医药技术开发、域名购买等知识产权类案件数量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对仲裁机构及仲裁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仲裁裁决能否顺利在不同法域得到承认和执行,事关中外当事人争议解决的最终成效和合法权益的正当维护,也是仲裁机构能否为国际经贸发展发挥保驾护航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今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贸仲”)还发布了《贸仲仲裁裁决域外承认与执行案例选编》,这是国内首次聚焦中国仲裁机构裁决在域外被承认和执行状况的专门研究,重点选择了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加拿大、俄罗斯、中国香港等10个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从贸仲近年来在上述法域获得承认与执行的裁决中选择了15个案例进行系统研究,梳理介绍了不同法域执行域外仲裁裁决的法律框架和程序要求。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表示,通过两个课题的研究可以看到,仲裁作为国际通行的经贸投资争议解决方式,已成为各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各国愈加重视仲裁发展、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以贸仲为代表的中国仲裁机构业务数据有所增长,案件国际化程度在提升。
数据显示,2023年,贸仲受理案件5237件,同比增长28.17%,争议金额为1510.23亿元,同比增长19.01%,个案平均争议金额2883.77万元,其中,涉外案件645件,争议金额527.65亿元,涉外个案平均争议金额为8180.55万元。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