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裁员、被质疑“面临倒闭”后,蔚来急需利好消息稳定投资者和增强市场信心。


12月5日,蔚来2023年三季报姗姗来迟:今年三季度,蔚来营业收入达190.67亿元,同比增长46.6%,环比增长117.4%;单季度交付量为5.54万辆,营收和新车交付量均创新高。


受益于高售价车型占比的提升、零部件成本下降以及交付量增长,三季度蔚来汽车毛利率结束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达11%,整体毛利率也由二季度的1.0%提升至8.0%。


不过,三季度蔚来仍未实现盈利,净亏损为45.57亿元,在“蔚小理”三家中依然最高,亏损额较上年同期也略有扩大,但较今年第二季度60.56亿元的净亏损大幅收窄。


蔚来净亏损。制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今年11月,蔚来启动组织调整,李斌发布全员信提到,蔚来要开展涉及组织和资源投入方向的调整,要减少10%左右的岗位和加速资源提效,今后蔚来对三年内不提升财务表现的项目,将被推迟和削减,以确保公司的长期竞争力。


在财报电话会上,李斌透露,电池自制项目被评估为三年内无法改善毛利率,因此已经做出调整,蔚来会继续研发电芯、电池材料以及Pack,但通过委托生产的方式制造电池,以降低成本。


现金储备上,截至2023年9月30日,蔚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投资及长期定期存款为452亿元,较上季度增加137亿元。这主要是由于三季度交割了阿布扎比投资的7.4亿美元股权投资款,以及9月份完成了5.75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债券发行,两笔投资交割总额接近100亿元。


汽车毛利率11%,12月将发布一款全新旗舰车型


三季度,蔚来汽车销售收入为174.09亿元,同比增长45.9%,环比增长142.3%,在总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增至91%。


蔚来营业收入和汽车销售收入。制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受益于换电用户权益调整等,蔚来交付量在今年7月跨过2万辆关口,在此之后未能维持月销2万辆势头,8月降至1.93万辆,9月蔚来完成了基于二代平台的全系产品代际切换,销量约1.6万辆。


不过,从季度销量来看,蔚来三季度累计交付新车5.54万辆,包括3.76万辆SUV和1.78万辆轿车,同比增长75.4%,环比增长135.7%,达单季度交付新高。


李斌表示,第四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价格竞争进一步加剧,蔚来在保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提升销售能力和运营效率。他强调,“保持价格稳定持续提升毛利率,不会用降低毛利率的方式去换取销量。”在产品规划上,蔚来将在今年12月23日的NIO Day上发布一款全新旗舰车型,明年二代平台产品会有小改款,但不会有大改动的新车型。第二品牌的第一款车在近期完成了VB车(开发验证试制样车)试制。


蔚来季度新车交付量。制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受益于高售价车型占比的提升、零部件成本下降以及交付量增长,三季度蔚来汽车毛利率结束了连续三个季度的下滑,从二季度的6.2%重回两位数达11%,整体毛利率也由二季度的1.0%提升至8.0%。


蔚来汽车毛利率和毛利率。制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蔚来首席财务官奉玮表示,预期今年四季度整车毛利率会继续提升,四季度毛利目标仍然维持在15%。到2024年,伴随着组织调整,以及取消或者延迟的某个项目,蔚来预计将节约20亿元的总成本。


换电业务上,李斌在财报电话会议上透露,蔚来计划开放的是代号为“阿尔卑斯”的第二品牌的换电体系。蔚来会将第二品牌的电池包和换电站开放给合作伙伴。目前蔚来充电业务基本已经盈亏平衡,也有投资者对NIO Power(蔚来能源体系)独立融资感兴趣,也有一些初步接触,未来不排除NIO Power独立融资。


如果自己独立制造,制造成本会下降10%”


在发布三季报当天,蔚来表示,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淮”)就收购某些生产设备和资产签订了确定性协议。根据协议,蔚来将从江淮收购第一先进制造基地和第二先进制造基地的生产设备和资产,不含税总价约为人民币31.6亿元。


蔚来与江淮汽车建立合作关系生产汽车始于2016年。


从2018年5月首辆ES8量产车下线到2022年底,用时4年7个月,江淮汽车为蔚来代工超30万辆量产车。随着交付量的提升,蔚来给江淮汽车支付的代工费用也持续增长。蔚来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蔚来向江淮汽车支付的汽车生产费用分别约2.23亿元、4.41亿元、5.32亿元、7.15亿元和11.27亿元,并计入销售成本。5年间蔚来已累计向江淮汽车支付约30.38亿元。


12月4日,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出现在工信部的“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生产地址显示为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白塔路299号。这意味着蔚来寻求独立造车或更进一步。


在财报电话会议中,李斌未直接回应造车资质的问题,但他提到“从制造角度,如果我们完全由自己独立制造,制造成本会下降10%。”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冰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