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节水率超过了40%、节约能源费用达15%、可有效去除PM2.5等灰尘颗粒物……这是将于6月30日开门迎客的通州北京远洋乐堤的绿色名片。这一项目此前获得了有绿色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LEED金级认证。

 

副中心的绿色底色中,绿色低碳建筑或许是最具科技含量的那一抹。

 

作为走在全市前列的“模范生”,副中心绿色低碳建筑水平从一组数据可见一斑:副中心范围内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即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截至2022年年底,副中心范围内共有6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

 

技术赋能,让绿色低碳建筑有了更多科技含量。

 

“副中心是我们先行先试打造科技赋能、绿色低碳、健康智慧建筑的样板。”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零碳工场(中国)研究院技术负责人王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首旅怡禾项目效果图。

 

2022年12月,作为全国首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集成创新试点项目,首旅张家湾设计小镇商业服务综合体——怡禾生物园区更新改造项目开工建设。以这一项目为起点,智能建造或将成为副中心的标配。

 

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 6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

 

通州区作为一座建设中的新城,从城市规划设计起即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

 

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刘志平此前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以往的污染防治手段大多是坚持末端治理,而现处于大建设时期的城市副中心,在建设规划时即注重从源头减污降碳,通过超低能耗建筑、近零排放建筑等手段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白纸好画画”,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区”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向记者打了这样一个比方。

 

建筑之所以在城市降碳过程中备受关注,在于其也是碳排大户。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实际上占到了全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主要来自两头——上游的建材包括钢铁、水泥等,以及下游的建筑运营,建筑行业的碳排放管理对于我国节能减排一盘棋的规划来说意义重大。

 

绿色低碳建筑是通州打造绿色生态的一把关键钥匙。据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卫东介绍,副中心范围内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即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是国内首个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截至2022年底,副中心范围内共有6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

 

建筑最终是人类生活、居住、工作的功能性场所,因此相较建造过程产生的能耗与碳排放,运维占据了建筑物全生命使用周期中的排放大头。如何通过更精细化的监测掌握建筑耗能情况,并进而优化能耗方案,成为建筑降碳的一大关键。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智慧城市规划》提出,以“数字+双碳”构架绿色发展之城。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院”)秉承“建筑设计服务社会,数字科技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从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智慧建设、绿色发展等多个维度和领域深度参与副中心智慧城市建设。

 

为了更精细化地对建筑乃至园区层级的用能情况进行监测管控,北京建院搭建了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北京建院副总工程师、零碳工场(中国)研究院技术负责人王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以往的建筑监测手段相对较为粗放,仅能细分到楼栋或楼层,而北京建院的智慧能碳管理平台通过AI等技术手段赋能,可将监测颗粒度精细至建筑中的每一个电气回路,将空调、照明、插座等系统的用能情况全部纳入监测与控制,通过更为详细的能耗监测实施更为精准的管控。

 

据王晖介绍,北京建院所负责的副中心未来园区等示范项目均已搭载智慧能碳管理平台,监测结果显示通过这一平台,示范项目建筑较普通建筑可降低30%至40%的能耗。

 

作为2022年度城市副中心智慧城市28个标杆示范项目之一“智慧生活实验室二期”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建院的智慧能碳管理平台助力设计小镇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提升园区管理效率和服务品质,填补了国内智慧建筑运维空白。

  

入选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低碳建筑为突破口

 

去年8月,通州区入选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低碳建筑亦被列为突破口之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在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中,通州申报的重点项目中包括张家湾设计小镇创新中心近零碳排放智慧能源示范区,该项目将安装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将大幅降低排放。

 

上述智慧能源示范区地处张家湾设计小镇。通州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张家湾设计小镇将聚焦创新设计和城市科技产业,打造成北京设计之都、数字之都的重要平台。

 

而坐落于通州区大运河南岸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称得上是副中心的“城市绿肺”。这座总面积达11.2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园于2020年9月底正式开园亮相。经国家权威机构认证,城市绿心运营一年,固碳量为5028吨,碳排放量为3097吨,率先实现了碳中和。

 

“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减缓气候变化,更要将适应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理念结合起来。”据刘志平介绍,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建设依托非首都功能疏解,率先探索并建设了生态保育核,通过保留自然植被、植物播种、种植混交林、异龄林等多种方式,渐次形成荒草、灌草、疏林、密林的风貌,以生态的方法实施生态修复。

 

据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管理单位统计,在开园的短短一年中,已经监测到了70多种飞禽走兽,绝大多数在生态保育核范围内被发现,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雀鹰、灰脸鵟鹰、纵纹腹小鸮、短耳鸮,刺猬、黄鼬等,近自然的栖息环境使绿心内的野生动物种群越来越壮大。

 

科技赋能,打造智能建造副中心样板

 

“副中心是我们先行先试打造科技赋能、绿色低碳、健康智慧建筑的样板。”王晖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首旅怡禾项目效果图。

 

在技术赋能下,传统建筑行业正变得科技范儿十足。2022年12月28日,作为全国首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集成创新试点项目,首旅张家湾设计小镇商业服务综合体——怡禾生物园区更新改造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建院为这一项目提供了全面的建筑设计与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并应用了全过程数字孪生创新建设理念。


张家湾设计小镇。

 

王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建筑设计在经历了最为原始的手工绘图以及CAD二维平面绘图后,如今已能够通过简称为BIM的建筑信息化管理技术,以概念设计方案为基础,具体施工内容先在虚拟空间进行仿真推演,设计团队、施工单位、设施运营部门和业主等各方基于BIM进行协同工作,利用虚拟建造进行多方案优化比选,经充分论证后,才由虚向实转变为实体施工。

 

“相当于我们先通过电脑虚拟将房子建一遍,确定没有问题后再进入真实的建设环节。”据王晖介绍,这种创新的智能建造方式将最大程度解决传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突破资源浪费、投资失控等传统建筑业瓶颈问题。此外,项目采取施工准备和虚拟建造平行推进的模式,创新尝试项目投资、规划和施工许可数字化并联审批,可最大程度提升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

 

首旅怡禾项目作为筑数字化转型集成创新的开端,会将智能建造技术贯穿建筑业的全过程,将过去散点式应用串点成线,打造成熟的示范样板。这一项目所打造的标准,或将成为未来副中心的建设“标配”。

 

“目前关注绿色低碳的建设标准与设计标准还不完善。我们希望通过系列标准编制,以及副中心示范项目的落地,先行先试,形成更为先进的绿色低碳建筑理念,推动成为行业共识。”王晖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北京建院积极吸纳多领域、跨行业、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研发,引领建设行业的低碳转型,在项目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空间塑造引导绿色生活方式,而副中心为城市建设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最理想的落地环境。

 

“像造汽车一样建房子,未来人们不用等到房子建成,就能提前在虚拟空间看到新家是什么样。”通州区住建委党组书记、主任曾勃今年4月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城市副中心现已明确智能建造未来城市的发展战略,正积极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以虚拟建造辅助实体建设,增加建筑业机械智能化程度、减少人员投入、降低安全风险,力争在10年内形成完整的智能建造生态圈。

 

与首旅怡禾项目启动同时,北京建院总部大楼也在张家湾设计小镇破土动工。北京建院将在这里与北咨公司联合打造环球建筑科创中心,形成向市民开放的建筑科技文化公园,向社会传播推广建筑文化。中心将在顶层结合温室花园会客厅、BIPV一体屋顶,打造建筑科创天台,远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曲筱艺 李铮

校对 赵琳

图片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