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铺开宏伟蓝图。随着各领域各地方实施方案的陆续颁布,绿色低碳转型路线图和施工图逐渐清晰,绿色制造从中央到地方获得迅猛发展。

 

零碳研究院研究员专访了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重庆工商大学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敏,从绿色低碳发展的宏观角度、工业制造向绿发展的行业角度、地方经济绿色转型的区域角度深度探讨绿色制造的现状与未来。

 

绿色低碳发展工业贡献最大

 

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敏俊。

 

零碳研究院:“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石敏俊:自双碳目标设立以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的发力重点。“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推进尤为积极,在某些领域的推进速度甚至可以用“迅猛”来形容。举两个标志性的领域,一个是风光电,一个是新能源汽车。

 

以风光电行业举例。“双碳”目标其中有一条,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以2019年作为参照,2019年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为4亿千瓦,是前面花了近20年时间达到的成就。按“双碳”目标,之后11年要增加到12亿。当时,我们认为这个目标不容易,现在看来,这几年发展可谓“迅猛”。2019年到2022年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每年增加1个亿以上,2022年底风光电的总装机容量已达7亿,还有8年时间增加5个亿,目标指日可待甚至会提前完成。

 

以新能源汽车举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492万辆,接近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的既定目标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500万辆。“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力量之一,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350万辆,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超680万辆。

 

零碳研究院:全国绿色低碳发展上,目前哪个行业贡献最大?

 

石敏俊:全国绿色低碳发展上,工业的贡献最大。在中国终端能源消耗中,工业占比约为三分之二。工业的能源消耗占比大,一旦能源效率提升,对经济向绿发展的贡献也最大。举一个电力工业最突出、最明显的贡献——2010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下降到333克标准煤/千瓦时,如今我们下降到280克标准煤/千瓦时,达到世界前沿水平了。

 

零碳研究院:你认为,推进“双碳”工作未来的主阵地在哪里?

 

石敏俊:虽然高耗能行业正在改进,但是改进力度还不够。高耗能行业的节能减排可能是将来的重点,过去我们虽成效显著,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个主要是终端用能环节效率不高。未来节能减排的重点依然在工业领域,一方面要提升工业窑炉、锅炉、电机等设备系统的节能改造,另一方面要终端用能电气化。

 

加快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提升工业绿色发展水平

  

零碳研究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抓手是什么?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

  

范铁军: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全力做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作,充分发挥减污降碳降耗协同作用。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有助于提升工业整体绿色低碳低耗发展水平。应继续推广先进技术在钢铁、水泥、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的应用示范,满足绿色化转型需要。

 

零碳研究院:《“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粗钢、水泥、乙烯等重点工业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有什么建议?

 

范铁军: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在产业层面和企业层面协同发力,科技赋能做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在产业层面,一是构建有利于节能降碳的产业布局,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二是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强化节能监督管理;三是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强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协同节能降碳;四是推动技术变革,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产业节能降碳;五是通过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以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节能降碳绿色转型,推动全产业链节能低碳发展;六是推进数字化转型,夯实数据基础,建立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企业层面,一是规划先行,科学、系统地编制企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方案,重点梳理企业能耗和碳排放现状,挖掘企业节能降碳空间,构建企业能效提升和碳减排解决方案。

 

二是数字化赋能,推动企业建设能源和碳排放全过程智能管控与评估平台,实现能量流和碳素流可视可管可控以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能耗和碳排放监测、统计、对标,支撑企业开展能耗水平、碳排放水平、碳足迹和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分析研究,以能耗强度和碳效率为核心优化生产工艺及管理,实现生产工序能耗和碳排放过程目标管控、预警管控及减碳降污协同管控。通过数字化、信息化赋能工业节能减污降碳提效新路径。

  

各地绿色转型技术路线图逐渐清晰

  

重庆工商大学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敏。

   

零碳研究院:近几年,多地不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目前,地方经济绿色转型的现状什么样?

  

唐敏:经调研,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势头非常迅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绿色低碳发展已经形成从国家到地方,再到企业“顶天立地”的共识体系;另一方面,各地绿色低碳转型技术路线图和施工图逐渐清晰。

 

零碳研究院:哪些省份区域县市在地方经济绿色转型上颇有特色?

 

唐敏:很多地方在绿色区域转型上作出了表率,如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京津冀城市、郑州城市群、武汉中部城市群等地。比如长三角地区的南京,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建设了一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等示范基地,推动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工业园区循环利用。

 

零碳研究院:哪些领域或产业是地方经济绿色转型的重点项目?

 

唐敏:目前地方经济绿色转型的重点项目主要有四个: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循环经济、绿色服务。这些领域既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产业,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产业,还是创新驱动的重要领域,更是民生改善的重要途径。以广东省阳江市海上风电建设为例,阳江市位于南海北部湾西岸,具有良好的海上风能资源条件。阳江市规划建设了青洲三海上风电项目、阳江海上风电项目等多个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000万千瓦。青洲三海上风电项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海上风电场之一,每年可生产15.5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7.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4万吨。

 

零碳研究院:地方经济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有哪些困难,需要怎样协同解决?

 

唐敏:区域经济转型势头迅猛的同时,依然存在多维协同及精细化管控的挑战。多地在绿色转型过程中都面临着绿色低碳与智能技术融合难、“电碳污”权益交易协同管理中市场机制不完善、“碳监测、碳报告、碳量化”等碳数据在线监管能力不足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需要加快推进“能碳污”协同治理的标准体系建设;二是加快推进碳管理体系的贯标及在线碳排放监测体系的建设;三是以欧盟碳关税调节机制为导向,构建符合本土化区域性的ESG投资体系,赋能“绿色+智慧”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地方“又高又新”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曲筱艺 李铮

校对 薛京宁

图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