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早间,李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宁”)发布2022年财报。期内,李宁收入258.03亿元,同比上升14.3%;权益持有人应占净溢利40.64亿元,同比增长1.32%。截至3月17日午间收盘,李宁报59.6港元/股,跌幅为6.95%。从2022年年初的75.366港元/股至今,李宁股价整体呈现跌态,最新市值约1571亿港元。
鞋类收入同比增长41.8%,占总营收比重过半
2022年虽然受疫情影响,李宁的收入增速相较上年有所减缓,但仍增长至约258亿元。
从产品种类来看,鞋类收入成为业绩亮点,大幅增长41.8%至134.7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由上年的42.1%提升至52.2%;服装收入下滑9.4%至107.0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由52.4%下滑至41.5%。
中国市场依然是李宁的主要营收来源。2022年,中国市场营收为253.48亿元,占总营收的98.2%,较2021年减少0.5个百分点。国际市场收入同比增长53.9%至4.56亿元,占比上升0.5个百分点至1.8%。
在李宁看来,2022年收入持续增长,一方面是得益于直营渠道的管理,在持续推动旗舰店等高效大店落地的同时,继续整合低效店铺。期内,李宁店铺总面积增加10%至20%高段,单店平均面积超过230平方米,300平方米以上大店超1600家,大店平均面积超410平方米。在此布局下,新品线下零售流水录得中单位数增长,直营店铺收入虽受疫情期间闭店影响,仍同比增长6.4%至53.3亿元。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李宁销售点数量(不包括李宁YOUNG)共计6295个,较2021年12月31日净增360个;李宁YOUNG销售点数量共计1308个,较上年净增106个。
另一方面,期内李宁电子商务渠道收入同比增长16.4%至74.65亿元。此外,李宁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强化了特许经销商的业务整合及渠道管理,特许经销收入实现15.7%的增长。
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增至22.79亿元,研发投入增长29%
李宁2022年的盈利能力如何?从年报数据来看,期内,李宁权益持有人应占净溢利40.64亿元,同比微增1.32%;毛利同比增长4.3%至124.85亿元;毛利率下降4.6个百分点至48.4%,净利率保持在15.7%的健康水平。
对于毛利率的下降,李宁表示,受疫情影响,报告期内市场消费需求疲软势头较为明显,公司因此加大了零售终端和线上渠道的折扣力度,随着国内供应链和产业升级,原材料及人力成本上涨,采购成本也随之上升。
成本支出方面,2022年,李宁全年销售成本为133.19亿元,同比增长25.62%。广告及市场推广开支同比增长28%至22.79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提升0.9个百分点至8.8%。对此,李宁表示,2022年,电子商务渠道受疫情影响,物流速度有所减缓,收入增长受到挑战,为此公司加大了广告投放和渠道宣传,开展了一系列的营销推广活动。
同时,李宁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2022年,李宁研发开支同比增长29%至5.3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提升0.3个百分点至2.1%。过去一年,李宁加大了旗下产品尤其是鞋类产品的研发投入,如在竞速系列跑鞋“飞电2.0Elite”使用的鞋面科技,可助力顶级运动员提升运动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头部运动品牌,李宁研发投入占总营收的比重还有较大进步空间。如耐克、阿迪达斯的产品研发投入占比维持在7%左右,361度的研发投入占比达11.4%。
去年因新品设计陷舆论漩涡,收购英国百年鞋履品牌
凭借“国潮”翻身的李宁,在过去一年依然持续挖掘中国文化和运动潮流元素,以丰富品牌运动和文化内涵。例如,先后推出中国文化系列“日进斗金”“天工开物”“妙笔生花”“长乐未央”等主题产品;滑板明星鞋款“惟吾PRO”新增醒狮等元素。
在发展路线上,李宁坚持“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在打造主品牌发展基底、强化专业化运动产品布局的同时,可以在更多细分市场挖掘空间。与此同时,单品牌的经营风险也不容忽视。去年10月,李宁因新品设计造型及服饰颜色陷入舆论漩涡时,令其股价暴跌,彼时市值蒸发200多亿。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李宁近年来在品牌多元化方面也有尝试。2020年,李宁通过第一大股东非凡中国收购了运动休闲品牌堡狮龙;2021年9月,李宁发布了全新独立运动时尚品牌LI-NING1990;2022年,李宁以间接持股的形式,将英国百年鞋履Clarks纳入产业版图。
对于上述品牌的状况,李宁在年报中并未透露相关信息,只是强调,2023年公司将继续坚持“单品牌、多品类、多渠道”策略,推进业务发展,不断增强零售运营能力,深化李宁式体验价值,同时在新业务方面持续着重提高单店盈利能力及店效表现,灵活运用资源拓展潜在商机及挖掘市场潜力,以带动公司业务持续增长。
李宁集团创始人、执行主席兼联席行政总裁李宁表示:“我们对体育产业前景充满憧憬,确信体育市场极具发展潜力。”国盛证券在今年3月初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看好运动板块,作为黄金赛道,具备长期成长性。在2023年消费环境持续向好下,李宁作为本土运动龙头之一,终端门店销售恢复,公司业绩表现存在超预期机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真真
编辑 李铮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