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发展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联合发布《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调查样本覆盖全国19个省(区、市)77万名城市居民,结果显示,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在种类、数量和质量三方面均有所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居民高质量、个性化需求,医疗、康复和护理是养老服务的核心需求,三段式养老被大部分居民认可,城市居民对“保险+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


城市居民养老方式转变 呈现三段式养老人生

中国城市居民养老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在传统的“9073”养老格局中,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采取以家庭为基础的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日间照料;3%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但《报告》显示,随着身体状况变化,城市居民呈现三段式养老人生:在活力阶段,超过一半(53.6%)选择居家养老,并伴有明显旅居意愿;在半失能阶段,居家养老仍是主流,但“社区养老”(36.3%)和“机构养老”(21.1%)的比例有所提高;而在失能失智阶段,机构养老则成为主流选择。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表示:“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都会经历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三个阶段,这是由身体机能逐步衰退决定的,而三段式养老与这种规律相匹配,既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养老资源的利用效率。”


杨燕绥认为,中国已经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社会,百岁人生叠加新时代,带来的是一系列思考和观念重构,包括对传统养老观念的冲击,新时代城市居民的养老观念呈现出了新特征。


杨燕绥进一步表示,首先是健康观念更积极主动,维护老年健康不是有病治病,而是开展健康管理预防疾病;其次,财富观念更独立多元,超八成城市居民养老费用倾向靠自己而非子女,规划养老钱不再抱守退休金,而是多元配置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第三,价值观念更注重贡献,老年人希望自己不是家庭负担,而是家庭好帮手、银发经济主力军;第四,家庭观念更青睐有距离的亲情,过半老年城市居民不希望与子女住在一起,但又要离家近;五是生活观念更注重培养兴趣爱好以融入社会,老年人不是坐等被照顾,而是主动走出去加入兴趣班、参加公益活动、再就业等与社会不脱节。


《报告》还提到,城市居民未来遇到的养老难题中,生活、情感与就医位列前三,自理、半失能、失能三种状态下看重的养老服务以医疗、康复和护理为主,尤其对专业化护理人员提供的护理服务有迫切需求,医护服务水平是城市居民选择养老机构的重要考虑因素。


“保险+养老服务”成城市居民规划养老的重要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显示,城市居民预计养老总支出平均83.64万元,其中,30-49岁居民预计养老所需资金100万元,60岁以上居民预期仅61.5万元。中老年人预期寿命更长,但养老支出预期却更低,养老费用缺口显现。


城市居民正使用金融手段应对长寿风险,这其中,商业养老保险成为养老资金重要补充,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居民配置商业养老险、年金险、寿险来抵御通胀风险。


“保险+养老服务”的产品模式成为规划养老方案的重要选择,城市居民希望保险产品能附带以健康医护和养老机构费用为主要内容的附加权益,锁定优质养老资源。


在这方面,保险行业已有诸多布局,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7家保险公司投资了近60个养老社区,提供的床位数超过8万张。


在《报告》的最后,针对城市居民在养老服务、养老财富储备方面的新需求、新趋势,《报告》建议,政府可按照三阶段渐进式养老特征为居民打造全周期的养老服务,建立老年人能力评估体系,把政府医疗服务与社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结合起来,辅助居民结合失能状况做出养老方式决策。


养老服务行业按照三段式养老规划,打造完整服务链条,将城市医疗、养老、健康等资源整合起来,为居民提供临近子女、临近医疗、生活配套完善、生活气息浓厚的养老服务。


商业保险机构用金融手段提升公众养老规划能力,进一步拓展“保险+养老服务”的产品、营销和服务供给模式,从传统单纯支付方延伸至养老服务供给方。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徐超 白华兵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