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孙文轩 白金蕾)“文化跟科技相遇就像谈恋爱,情投意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但是貌合神离,可能就不成了”,8月4日,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副主任于壮在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技术展大美中国”主题论坛上如是说。


谈及艺术和技术之间交流互鉴遇到的痛点时,于壮称,很多科技企业做的东西很好,但是放到故宫谈融合再创造时就发现不行,这就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博物馆没有足够的、深厚的认知。在他看来,所有的科技企业一定要尊重历史,要敬畏文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足够的敬畏,我觉得很难做到‘文化+科技’的自然融合。”


他进一步强调,反过来讲也是一个善用技术的过程,科技跟博物馆的结合,未必就是把最先进的技术拿到博物馆用,每个数字化都要跟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阐释有深度地自然融合、转化,所以善用、适用技术。


“故宫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博物馆:世界级遗产地、国家一级博物馆、5A级旅游景区,在这个属性下,又伴随而来三重属性。”在谈及数字技术如何给文博艺术进行赋能时,于壮举例称,故宫博物院这些年的数字化建设过程就是围绕着三种属性在开展应用和探索。


一是文化遗产地的唯一性。故宫、敦煌都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故宫博物院所有的数字化工作有一个最核心的要义就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跟敦煌一样,20世纪90年代故宫也启动了数字故宫的建设,建设之初就提出“少进文物库,多进数据库”的口号。当时的想法就是,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可以尽快地把故宫大量的、丰富的、不可再生的实体文物转化成数字资源,做到永续流传,同时也支持博物馆其他方方面面工作。近些年,故宫博物院通过互联网平台,成为国内首家把馆藏186万余件名录全部进行公开的博物馆,同时还启动了故宫数字文物库整体建设工作,有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二是基于博物馆的多元属性。故宫不只是一个文化博物馆,还是一个宫廷博物馆、建筑博物馆、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是复合型多元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这就需要不停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阐释它,用数字的方式和手段把它再呈现出来,比如在深圳的沉浸式数字展。


三是面向广大观众多样化文旅消费需求的服务融合性。基于文旅融合大背景,如何让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走进这样一个旅游胜地,主要靠文化IP(知识产权)的打造以及产业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故宫博物院就可以运用到更多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布局数字文化的服务与传播。


“我对故宫数字文化的发展有很多浪漫的想法,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以及数字艺术的创新发展,很多慢慢都会实现。”在艺术出身的于壮看来,未来可以畅想,故宫博物院现在正在探索利用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打造一个真正的数字博物馆,这个数字博物馆将打破看似动态的展现形式来表达静态内容的一般做法,尝试将线下真实物理世界的博物馆实时、动态映射到线上虚拟世界,甚至可以对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开展预测性保护、研究、管理等工作。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孙文轩 白金蕾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