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


“《茶馆》在线上转播,收视人数超过5000万,可以看到最难‘线上化’的线下演出在疫情中也有了非常快的发展。”8月2日,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发表了以“数字经济是疫情之后复苏重要新动能”为主题的主旨演讲。


江小涓称,在疫情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场景和新现象,涵盖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各领域,包括借助5G网络远程手术、“云”健身等。由于其带来的便利及效果是线下达不到的,很多线上服务展示出的发展潜力,不会在后疫情时代退场。


“十四五”规划亦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寄予厚望,一个量化目标即为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8%提升到10%。这要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率达到GDP增长率的2.2倍。江小涓认为,经过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在江小涓看来,5G技术的发展,以及疫情发生以来线上服务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数字技术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应用。因此,数字经济将成为疫后复苏和今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最难“线上化”的演出已云直播,后疫情时代线上服务不会退场


疫情持续影响下,对于人们来说数字场景已经并不陌生。


江小涓表示,数字场景替代线下场景已经广泛渗入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前些年普遍使用的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络视频、网络社交等新消费形式继续发展的同时,数字学习、数字医疗、数字文化、外卖等新的数字业态加快发展。消费者已经接受了线上便捷的服务方式,疫情之后不会完全消退,线上线下融合式的生产和消费很可能会成为常态。


同时,技术也在快速发展,高通量、低时延的5G网络和虚拟现实融合技术,为消费者带来新的消费体验,支撑线上提供与线下“同质等效”的各种服务,出现多个百亿级、千亿级数字和智能产业的新突破是完全可预期的,将促进数字产业向中高端升级。


江小涓表示,在疫情中已经出现了一些新场景和新现象,涵盖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各领域。比如今年6月北京人艺的话剧演出《茶馆》通过线上转播,收视人数超过5000万,可以看到最难“线上化”的线下演出,在疫情中也有了非常快的发展。疫情中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开播,不仅解决了疫情中不能上课的问题,还给偏远地区的学校送去了高品质的教育资源,在疫情后也将被继续使用。还有远程医疗的案例,借助5G网络可以进行远程手术,改变了以前只能远程会诊的局限。此外,疫情中很多公司开发了平台支持的智能健身运动。江小涓结合案例预测,各领域的线上新场景将在疫情之后会延续下去,因为其带来的便利及效果是线下达不到的,很多线上服务展示出的发展潜力,不会在后疫情时代退场。


在江小涓看来,网络效应支撑数字化服务是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比如一些视频平台有大量的视频节目,消费者每月只需花一二十块钱成为会员就可以观看,但平台收入并不只靠会员费,而是更多依靠数字时代的网络效应,平台知道消费者的偏好之后,进行智能广告推送就会非常有针对性和精准性。过去七八年间,广告迅速从线下媒体向线上媒体转移,现在几大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不到互联网媒体广告收入的一半。所以,网络效应一方面从直接的服务获取收入,一方面从精准推送广告获取收入,即使数字服务的价格低廉,也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


“即使疫情发生前我们的线上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但是在疫情中消费者进一步养成了新的习惯,5G技术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空间,因此数字经济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非常巨大。”江小涓说


“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发展提速,将撑起我国经济半壁江山


江小涓指出,“十四五”规划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寄予厚望,对数字经济的量化目标是: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8%提升到10%。看上去只是2.2个百分点比重的提高,实际上要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率达到GDP增长率的2.2倍,才能实现这一比重的提高。


“这一目标是比较积极的预期,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相比之下,‘十三五’期间数字核心产业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1.65倍,‘十四五’期间需要达到2.2倍,所以数字核心产业的增长需要比‘十三五’期间更快一些。考虑到5G基站、数据中心,以及与新技术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重要投资,还有新的数字产业的发展,经过努力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江小涓表示。


除了数字产业化,还有产业数字化,也就是产业原本就存在,加上数字技术之后带来规模的扩张和效率的提升。“十四五”规划未对产业数字化提出量化指标,参照数字产业化的指标,也将产业数字化的增长率设为GDP增长率的2.2倍,那么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占GDP的比重将提升到40%,再加上数字产业化占GDP比重的10%,整体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将提升至50%。


“‘十四五’末期,数字经济会成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这不是写意,这是写实,数字经济要占到经济的50%或者更高比重,它也是我们经济增长主要的新增长点。”江小涓说。


巨大数字消费市场成驱动力,“双碳”带来数字化转型机遇


数字经济需要有较GDP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动力几何?


对此,江小涓指出,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动力强劲。首先,我国数字消费市场规模很大,加上数字消费新产业的出现,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我国数字消费时长位居全球第一:我国拥有11.8亿移动互联网月活用户,人均网络使用时间排在全球前列,疫情发生后每天移动端的上网时长接近7小时,这些用户合计提供了每天接近80亿小时的移动端线上时间。如此巨大规模的数字消费市场无人可以比拟,这使得国内数字产业同时获得规模经济和竞争效应双重优势,驱动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持续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第二,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很发达。我国5G基站建设规模全球遥遥领先,截至2022年4月底,累计开通5G基站161.5万个,占全球5G基站的60%以上,登录5G网络的用户已经达到4.5亿,占全球5G登网用户的70%以上,在数百个大中型城市开启大规模商用,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已经超过10亿个。无论是传输传递,还是抵达终端、有效接入消费者,我国的基础设施都很完备,能够满足各种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中新型基础设施的需要。


第三,制造业数字化空间非常广阔。我国制造业规模全球第一,数字化空间非常广阔。产业数字化是一个需要投入的过程,如果一个产业的规模不够大,要完成全面数字化很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收前期投入,中国制造业规模非常大,有很多在全球都处于头部地位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有可能做全球最大数额的数字化投入,才可能实现产业数字化在商业上的可持续。并且,数字技术的嵌入是可复制的,企业越大,数字化的单位成本就越低,企业的投入就越值得。所以中国制造业的规模决定了我们可以进行全球最大的数字化投入,成本可以分摊。


第四,我国产业链很齐全,数字经济无论是技术的进步,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产业链中延伸的余地和空间很大,可以带来多环节的增值。任何一个领域有商业模式、技术的突破,插进产业链以后的延伸空间很大,一点突破,全链受益。一些比较小的经济体可能只有产业链上的一个片段在国内,因此数字化创新给国内带来的效益比较小,我国在这一点上具有优势,我国数字研发、制造、服务、消费的链条较为齐全,多环节都能从数字化突破中获得收益。


第五,数字领域科技创新非常活跃,科技是长期增长的推动力,未来可期。2021年我国的独角兽企业几乎全部是数字领域的创新企业,未来有这些企业的支撑,可以推动整个产业向前发展。


另外,从社会领域来看,实现“双碳”目标也会带来巨大的数字化转型机遇。


江小涓表示,数字化远不只在消费端、产业端,而是全场景的数字化。如智慧城市的建设,就是一个大场景的数字化。在碳减排领域,能源问题是一个多项目标的平衡,在安全性、舒适度不能降低的同时做好节能,最好用可再生能源,但可再生能源通常是不稳定的能源,还要和常规能源匹配,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不是单纯减碳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能源发电、配送、用电、排放、安全等多场景进行匹配,得到最佳的效果,只有数字化并且是具有自我学习和迭代能力的数据才可以做到。


“一个例子是雄安高铁站,由邑通集团进行的数字化节能减排工程,依托全景全程数据化,节能效果非常显著,且安全性、舒适度不受影响,在不改变消费者体验的情况下做到了大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江小涓认为,“数字经济不仅是疫后经济复苏的新动能,而且将是我们长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