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观察】

  真正的“尊重历史”,是要竭力保护中轴线上所有文物建筑,不再遭受一丝一毫的破坏。已经消失的建筑就让它消失吧,立一块碑在原地,或是最好的纪念。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是北京城的中轴线,也有“龙脉”、“北京脊梁”之誉,梁思成曾说过,“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在经历连续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之后,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北京现在回过头来,开始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恢复中轴线被提上日程。近日,随着中轴线正准备申请录入《世界遗产名录》消息的披露,如何恢复中轴线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恢复中轴线,重建地安门是重中之重,1955年为改善交通,地安门被整体拆除,中轴线上的九个门只剩下了八个,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失去了一个重要地标符号,现在看来当年地安门被拆除,不但给文物建筑的完整性带来了伤害,对整个中轴线文化寓意层面的伤害更为巨大。不重建,中轴线会存有巨大缺憾,而重建,却等于给原有建筑体系安上了一条“假肢”,看着也挺别扭。

  要不要重建地安门引起了一场巨大争论,根据《新京报》7月4日的报道,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组在经过讨论之后,已经决定不再复建地安门。现在,中轴线申遗的脚步在加快,会不会重新再提复建地安门不得而知。但争论的增多也让人们达成了一条起码的共识,那就是“尊重历史”,如果这一共识能成为恢复中轴线的指导方针,那么,不复建地安门也是“尊重历史”的表现。

  当年不重视文物保护也好,缺乏城市发展远见也好,毕竟地安门已经拆了,被拆本身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所有已成既定史实的事物,都是无法更改的,一条残缺的中轴线,或更能提醒人们不忘历史教训,维护好现有中轴线的风貌,别等到几十年后再后悔莫及。再者,为了形式上的恢复中轴线原貌,再去搬迁居民、更改交通、破坏商业环境,用二次伤害来弥补上次的错误,也有违申遗的初衷。仿制品建造得再逼真,也缺少历史气息,《世界遗产名录》也不会把这种散发着水泥味道的仿制品收录进去。

  在众多有关中轴线申遗的建议中,“复建”仍然是一个显眼的关键词,这让中轴线保护进入了一个误区,沿街建筑的高度、装饰风格、色彩不统一就不算恢复,如果真按照这个思路进行下去的恢复,拆迁工人和粉刷工人会大有作为,很容易呈现出一个“面貌一新”的中轴线,但假若真这么操作的话,“尊重历史”也就成为一句空谈了。

  什么叫“尊重历史”?中轴线上各种文物建筑所经历的沧桑是历史,每一片砖瓦的残缺也是历史。过去发生的事情是历史,眼下正在行进中的也是历史,即便中轴线沿街有影响观瞻的商业建筑,也不宜一刀切全部拆除,既然商业建筑的存在已成既定事实,何尝不能把它们也当成历史的一部分予以保留?

  真正的“尊重历史”,是要竭力保护中轴线上所有文物建筑,不再遭受一丝一毫的破坏,在恢复中轴线风貌方面,如果需要做“大动作”,那就是把所有占用这些文物建筑的机构请出去。已经消失的建筑就让它消失吧,立一块碑在原地,或是最好的纪念。有600年历史的中轴线,催生了如同梁思成所说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那么不妨从申遗开始,让恢复后的中轴线,帮助北京建立保护传统文化的新秩序,让不完整的中轴线,真正具备缅怀历史、激发文化记忆、警醒未来的伟大价值。

  □韩浩月(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