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费电子相关股票走强。消息面上,工信部等六部门11月26日联合印发《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明确推动人工智能在消费电子全领域全过程应用,提出到2027年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其中消费电子、智能穿戴产品被列为重点方向。


中泰证券表示,消费电子作为“AI应用与终端”方向的核心领域,受益于AI技术落地和促消费政策带来的结构性反弹。当前市场对消费电子的估值修复预期较强,尤其是AI端侧设备(如AI眼镜、耳机)和智能硬件升级需求。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认为,人工智能既能赋能消费品研发制造,比如AI烤箱可自主适配烘焙程序,还能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同时人工智能将推动家庭服务机器人、人工智能眼镜等终端产品涌现,丰富消费品类。


以旧换新激活终端消费市场,消费电子成长为万亿级消费领域


11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两个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到2027年,形成3个万亿级消费领域和10个千亿级消费热点。


其中万亿级消费领域包括老年用品、智能网联汽车、消费电子等。千亿级消费热点包括婴童用品、智能穿戴产品、化妆品、健身器材、户外用品、宠物食品用品、民用无人机、潮玩、珠宝首饰与国潮服饰等。


消费电子设备是指供日常消费者使用的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等领域。消费电子设备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手机、电视、音响、相机、游戏机、智能家居设备等。这些设备不仅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品需求强劲,我国消费电子行业规模持续扩大,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电子生产和消费市场之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消费电子市场规模已从2018年的16587亿元增长至19772亿元。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谢远生介绍,目前我国消费品品种总量已达到2.3亿种,家电、家具、文体用品、服装家纺等100多个品类产量全球第一。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人形机器人、无人机等创新型产品供给稳步提升。


近年来,国产高端化、品质化产品日益受到青睐,4K超高清智能电视机市场渗透率达85%,节能变频型空调销量占比提升至98%。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今年前10个月,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超2.4万亿元,惠及超3.6亿人次。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负责人杨枿表示,汽车、家电、家居等大宗消费是商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1-10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电、家具、通讯器材零售额同比均增长20%左右,总体保持较快增速。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绿色、智能等方向,促进家电家居消费。


“近年来,中国消费电子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政策端,国家层面针对新兴消费电子品牌的补贴政策精准落地,有效激活了终端消费市场。消费电子品牌的快速增长势头为零售商业带来了新鲜活力:此类品牌已从线上流量的创造者,进阶为线下零售空间的价值贡献者。”仲量联行华东区研究部董事盛秀秀认为。


AI技术驱动消费电子新一轮增长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应用,确实正在深刻重塑消费市场形态。”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现场感就更加明显,人工智能成为促进消费的“催化剂”。


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15亿,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人工智能终端新产品竞相涌现。何亚琼提到,将在产品创新和场景创新两个方面发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消费品领域加快落地。


在家电行业,支持发展基于用户行为数据感知、分析和决策的智能家电生态系统,已经在实际中得到应用,用户反映也不错。比如,冰箱里的鸡蛋用完了,智能家电就会自动生成购物清单,并且提示需要购买鸡蛋。


现在比较火的AI眼镜,能用第一视角拍摄,解放了双手,并且可以随时响应口令,形成服务的入口,及时把导航等信息投射到镜片上,而且AI还会记住用户的习惯和喜好,让服务更加个性化,更加符合每个人的日常需求。


市场需求吸引众多玩家布局AI眼镜。日前,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宣布将发布智能眼镜,阿里巴巴旗下首款自研AI眼镜——夸克AI眼镜11月27日正式发布。当前科技巨头、创业公司乃至传统眼镜品牌纷纷加速布局AI眼镜赛道,包括小米、百度、Rokid、雷鸟创新等企业均推出AI眼镜产品。


再比如,在拓展“人工智能+健康养老”场景方面,实施“人工智能+老年用品”行动,发展康复辅具、健康监测产品、人形机器人等“AI智能体”,实现从“机械照护”到“温情陪伴”的转变。


银河证券指出,消费电子正加速向“AI+终端”转型,小端侧(AI眼镜、耳机)和大端侧(折叠屏、影像功能升级)需求共振,推动光学显示、声学元件等零部件板块增长。2026年AI端侧流量入口(如手机厂商)和智能硬件渗透率提升是核心逻辑。


盛秀秀认为,展望“十五五”时期,消费电子产业有望在“扩大内需”的总体方向下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在巩固海外市场优势的同时,领先品牌将继续依托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持续提升品牌价值,并进一步激活国内中高端消费市场,实现更具韧性的全球化双循环增长。


“人工智能技术正驱动消费电子行业进入新一轮创新周期,终端创新趋势明确。”财信证券分析师何晨建议重点关注AI手机、折叠屏、AIPC以及AI眼镜等赛道,优先布局技术领先、受益于结构性增长的龙头企业以及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陈莉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