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不被大众熟知的罕见疾病,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正是被这种罕见病夺走了生命。该病起病隐匿,且全身多个器官都可能患此疾病,引发的症状也“千人千面”,因此误诊率较高。11月10日是国际神经内分泌肿瘤日,为了提升公众及医务人员对该疾病的认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原春辉教授以科普形式详解神经内分泌肿瘤,并提醒,长期反复出现低血糖发作、晕厥、腹泻、难治性消化道溃疡、游走性皮疹等症状的患者,需警惕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及早筛查并定期随访。
发病隐匿、误诊率较高
“只要有神经内分泌细胞存在的地方,如神经系统、心、脑、肾、皮肤、肠胃、胰腺等,都有发生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可能。”原春辉介绍,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整体发病率低于1/10万人/年,已被列入中国罕见病目录。近年来,随着对该疾病认识的提升,检出率大幅上升。
原春辉指出,神经内分泌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其中,胰腺发病率较高。该病属于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多数情况下不主动检查或只是常规检查,很难被发现,起病隐匿。等到有症状时再就诊,往往肿瘤已经比较大,且出现转移。如胰腺神经内分泌瘤,60%-70%的患者就诊时已经发生肝转移,一旦转移到肝脏,它便不再“温柔”,患者五年总生存率只有40%-50%。
原春辉介绍,神经内分泌肿瘤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类。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会引发器官分泌过多激素而出现症状。如胰岛素瘤会导致胰腺分泌过多胰岛素,从而引发低血糖。有些患者长期存在反复晕厥发作,或有发怒、言语不利等精神和神经系统症状。而这类肿瘤发病早期往往病灶很小,普通体检难以发现,因此一些患者长期受上述病症的困扰。
原春辉提醒,若空腹经常出现大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或早晨出现晕厥、言语不利等症状,皮肤上出现游走性皮炎,或消化道出现难治性消化性溃疡、长期腹泻、电解质失衡,视网膜出现肿瘤性病变等,要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
“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瘤的检测难度更大,这类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功能性”,而是因为目前尚未检测到某个激素,或激素引起的症状不是很明确,而被定义为“无功能性”。如肿瘤生长于胰头区域,压迫胆管会产生周身黄疸;若压迫胰管则导致腹痛或胰腺炎;若长在壶腹区(管状器官前端的膨大部)还可以压迫肠道,如压迫十二指肠,会导致一吃东西就吐,压迫结肠则会导致肠梗阻等。
正因为神经内分泌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起病隐匿,引发的症状不同,患者的表现“千人千面”,加上很多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度不高,所以误诊率较高。原春辉表示,“全球医学界对该疾病的认识,也是近20多年来才逐步加深。”一些患者往往是按照病症进行治疗,如出现消化性溃疡,按照溃疡治疗,但其背后“杀手”其实是胃泌素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乔布斯身患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也一度被误认为是胰腺癌肝转移。
这类人群需高度警惕
既然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罕见病,发病率较低,什么人群需要高度警惕?
原春辉表示,有家族性、遗传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病史的人,需要高度警惕该病,尽早筛查,并进行长期、密集的随访。家族遗传性神经内分泌瘤的患者,有可能会出现MEN1、MEN2基因突变,这种基因突变为显性遗传,若家族中有患病者,就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早筛检查,如基因检测,以及对该病可能累及的器官如甲状旁腺、垂体肾上腺、甲状腺、胰腺等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检查。
原春辉建议,这类患者及家属在没有发病的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复查,定期随访。若发现病灶,在疾病发展的早期阶段需要每半年进行一次复查。从目前接诊情况来看,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及家属的复查、随访依从性很好。
罕见病的诊疗,需要汇集多学科力量。原春辉教授用“狡猾”来形容神经内分泌肿瘤。揪出病症的罪魁祸首后,还需要进行更精准的治疗。因该病的生物学行为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其多发病灶中的每一个表现往往都不尽相同。因此,在整体治疗中,需要在多个病灶中抓住“贼头”,按照高级控制低级的原则进行治疗,才能控制疾病的发展。
原春辉介绍,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上,首先需要筛出所有病灶,再通过多方位的影像学评估,包括腹部超声、增强CT、增强核磁、Ga68PET-CT、F18PET-CT、术中超声及术中荧光显像等综合影像学检查,准确评估后才能真正治疗到位。
依据患者病情,可以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包括内科的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介入科的栓塞治疗,核医学的PRRT(肽受体介导的核素治疗),外科的局部手术切除及射频消融治疗等。罕见病往往涉及多科联合诊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设立了罕见病MDT门诊,其中,普外科设立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罕见病MDT门诊,汇集了10余个科室的医生,以会议讨论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检查和治疗方案。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校对 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