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姜樊)10月18日,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5上海苏河湾大会召开。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原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金融效率和质量,扩大金融覆盖面和深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加优化的金融资源和服务,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尚福林指出,新一轮技术革命加速重塑金融格局和服务模式。同时,在技术浪潮下,金融业将进一步呈现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趋势。金融业务或业态领域大大拓展,金融活动的主体更加多元,金融业务场景更加丰富,金融业务边界、机构边界、产品和服务边界也逐步从相对简单清晰向复杂模糊演变,这种边界演变可能是未来金融的常态,值得持续探究。

为了应对挑战,尚福林认为,我国应坚持同类业务同等监管的原则,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技术改变了金融服务的实现方式,但未改变金融风险的本质。由于金融风险具有典型的涉众性和外溢性,金融风险的救助成本往往由全社会承担,因此,世界各国普遍对金融持有高度审慎的监管态度。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金融法》。《金融法》的制定出台,有助于从法律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划定金融边界;以资金池和杠杆等本质特征进行金融业务的早发现、早认定、早监管。

在坚守风险底线方面,尚福林指出,应辩证看待各类金融业务活动中的技术应用。技术本身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各类金融科技的广泛、迅速应用,金融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也使金融风险更具隐蔽性,并且传播迅速,要理性看待、审慎应用新技术,新技术在金融的应用并不必然带来金融创新。针对大规模的技术应用,需要预先设计好容错试错机制,与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此外,尚福林还指出,应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有温度的金融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承载着服务社会、造福民生的初心使命。金融服务应始终践行金融为民,为金融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担当,聚焦民生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堵点难点,强化客户需求洞察与画像分析,精准匹配各层级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提升服务的精准度、专业性和普惠性。

编辑 袁秀丽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