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普洛药业发布2025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净利润双降。其中,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同比骤降43.95%,多重指标亮起红灯。


原料药业绩失速


据普洛药业三季报,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64亿元,同比下降16.43%;实现归母净利润7亿元,同比下降19.48%。


尽管普洛药业未在三季报中披露业绩下滑的具体原因,但其业绩滑坡并非偶然。回溯近年业绩表现,公司净利润呈波浪式减弱:2021年至2022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从17%跌至3.52%的个位数水平;2023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69%至10.55亿元;2024年则增收不增利,营收微增4.77%至120.22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2.29%;到了2025年,业绩颓势进一步加剧,上半年营收与净利润分别下降15.31%、9.89%。


今年上半年,普洛药业原料药中间体业务实现销售收入36.03亿元,同比下降23.41%;实现毛利4.93亿元,同比下降35.32%;毛利率为13.70%,同比下降了2.52个百分点。药品业务实现收入5.83亿元,同比下降14.20%;实现毛利3.56亿元,同比下降13.16%;毛利率为61.03%,同比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曾被寄予厚望的CDMO业务(创新药研发生产服务)虽表现亮眼,却因体量有限难以扛起业绩大旗。今年上半年,普洛药业CDMO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2.36亿元,同比增长20.32%;实现毛利5.45亿元,同比增长32.19%;毛利率为44.04%,同比上升3.95个百分点。但相较于原料药中间体业务的营收规模,CDMO的贡献仍有限,无法对冲主业下滑的负面影响。


跨界医美仍面临激烈竞争


主业增长乏力,普洛药业将目光投向了医美赛道。


2024年底,普洛药业官宣跨界医美。2024年11月4日,公司正式成立医美及化妆品原料事业部,以合成生物学、化学合成、多肽等技术研发平台为支撑,发力医美及化妆品产业链上游,丰富旗下产品矩阵。


普洛药业在2024年年报中表示,公司管理团队制定和发布了“2030发展战略”——“做精原料、做强CDMO、做好药品、拓展医美”,对战略进行了全面升级和重新定义,为公司未来中长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发展目标。


普洛药业的医美布局并非从零起步。普洛药业曾透露,公司现有业务中,医美原料相关业务超2亿元,目前,公司已与一些客户群建立合作关系,也通过了国际比较知名的化妆品公司审计。未来,公司会围绕技术端(如合成生物学与酶催化平台)和制造端(如生物发酵能力)持续发力。市场方面,短期内聚焦化妆品原料、美容产品、胶原蛋白等,远期可能会布局肉毒素等更多品类。


2025年半年报亦显示,医美化妆品原料方面,普洛药业依托化学合成以及合成生物学研发生产平台基础,形成了防晒、保湿等产品线,并将重点推进美容寡肽以及其他生物技术支持的医美原料项目。


不过,国内医美赛道正遭遇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年来,跨界医美的医药企业不在少数。其中,童颜龄品牌携手浙江医药集团,推出了基于医药级超分子纳米包裹技术和超临界耦合专利技术的美白系列新品;华东医药和四环医药在医美板块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华东医药2024年上半年医美板块营收13.48亿元,同比增长10.14%;四环医药2024年医美业务实现营收7.44亿元,同比增长65.4% ,占总收入的比例增长至39.2% 。


与这些先行企业相比,普洛药业的医美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从2025年半年报与三季报来看,医美板块尚未单独列示收入,这意味着其营收占比仍低于披露阈值。此外,医美原料业务的盈利周期较长,对于当前净利润持续下滑的普洛药业而言,如何在投入期平衡短期业绩压力与长期战略布局,成为管理层必须应对的难题。


对于公司前三季度多项业绩指标承压的原因、公司对CDMO业务扩张的规划以及医美板块的团队搭建、资源投入进展等问题,10月22日,新京报记者向普洛药业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