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张亮麻辣烫没张亮了”的话题登上热搜。天眼查信息显示,张亮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张亮麻辣烫关联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创始人张亮及上海毅珩商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退出股东行列,新增张亮全资持有的上海毅言久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为唯一股东。
对于这样的变动,有业内人士分析,此举或是企业为进一步扩大在麻辣烫之外更多业务方向做准备,也不排除“企业资本化路径的前兆”。对此,新京报记者联系了张亮麻辣烫方面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暂未收到回应。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频繁传出餐饮企业创始人“退休”或“重披战袍”的消息。在业内看来,这也折射出中国的餐饮企业从“夫妻店”“家族企业”的草莽年代到精细化管理运营的转型。餐饮企业的代际更替不仅是权力交接,更是战略、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
4年前“张亮麻辣烫”已开始“去个人化”
根据公开信息,今年9月初,张亮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上海毅言久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新的控股股东,持有张亮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认缴出资额5000万元人民币。原股东上海毅珩商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持股90%)和创始人张亮(持股10%)退出股东行列。
天眼查信息显示,上海毅言久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25年,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和最终受益人为张亮,主要从事商务服务业。注册于中国香港的盛世千秋有限公司是其控股股东,持股比例100%。盛世千秋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共投资了9家公司。
针对此变更,餐饮业内有众多猜测。有分析人士表示,此次股权调整是企业从创始人驱动向系统驱动转型的关键一步,通过架构优化剥离个人风险,为资本化铺路。
2021年5月,黑龙江张亮餐饮有限公司申请简易注销。张亮麻辣烫联合创始人当时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黑龙江张亮餐饮有限公司已正式更名为“黑龙江盛世千秋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与原来的业务相比,未来还将引入除了麻辣烫之外的多个板块。此举在当时也被外界认为是张亮麻辣烫明确“去个人化”的信号。
有专家表示,当连锁品牌规模扩大后,个人IP虽然具有“辨识度”,但是企业与创始人深度绑定的风险也在加大。尤其是创始人直接控股,当出现股权质押、家族内部动荡等个人行为,都有可能引发企业的动荡。
或在为进入资本市场“探路”
此次变更完成后,张亮不再直接持有张亮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股份。但通过股权穿透,仍然间接控制着整个集团。根据天眼查信息,上海毅言久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100%持股的张亮企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设了包括网络科技、供应链等多元业务公司,显示了其多元化的业务布局。公开信息同时显示,张亮麻辣烫已与安井食品合作建立中央厨房,通过集中采购降低加盟商食材成本15%-20%;同时引入云计算技术优化订单分配,库存周转效率提升30%。
在业内看来,供应链已经成为当今餐饮连锁品牌比拼的核心要素。张亮麻辣烫的多元化布局正是在构建整套的生态体系。这种“供应链+数字化”的双轮驱动,正是资本眼中的核心价值。此外,头部企业也开始通过股权优化等方式为上市“探路”。例如麻辣烫的另一巨头杨国福,也在2022年冲刺港股上市前,出现了多项工商变更:企业名称变更为上海杨国福企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类型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同时公司经营范围新增品牌管理、互联网销售、餐饮管理等。而张亮此次将股权归集至单一法人实体,或是在为未来引入战略投资、拆分业务上市扫清障碍。
资深餐饮连锁战略与资本专家文志宏认为,虽然“张亮麻辣烫没张亮了”,但事实上张亮还是控股股东,只不过持股方式发生变化。“这种从过去的自然人持股,变更为把股权转为公司或者合伙企业持股的方式,在很多达到一定规模的连锁企业,尤其在那些准备上市的企业里很常见。企业在持股方式上的优化和调整,对于其未来进入资本市场,是更好的安排。”
专家:创始人“进退”取决于企业发展战略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除了“张亮麻辣烫没张亮了”,2024年7月,曾经以“手撕辞职信”“土味儿发布会”建立起个人IP的老乡鸡创始人束从轩宣布退休,其子束小龙正式执掌老乡鸡。也有餐饮品牌创始人重新“出山”: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选择“再披战袍”,重任CEO,对西贝启动了六大变革。
根据公开报道,2012年,束小龙从美国大学毕业回国后,从餐厅和养鸡场的一线工作做起,逐步晋升至店长、区域负责人。经过11年的内部历练,2023年11月,他接替父亲束从轩成为老乡鸡董事长。而早在2012年11月,束从轩及妻子张琼就将持有的大部分股权转让给了束小龙。束小龙主导了老乡鸡第四代和第五代门店的设计,引入开放式、透明化厨房,支持自助点餐和移动支付,让老乡鸡更加现代化、年轻化、数智化。
与创始人退居幕后的选择相反,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选择了重返一线。2025年,贾国龙重任西贝主品牌CEO,连续推出多项变革举措。在贾国龙的微信视频号中,经常会发布其亲自督战一线巡店,优化门店细节、抓产品、盯服务的视频。
在小菜园创始人汪书高的办公室里,墙上挂着实时更新的、超过一人高的每月工作计划表,新开门店的运营情况明细。作为“徽菜第一股”,小菜园预计今年年底门店数量达到800家,覆盖城市超过150个。明年门店数量进一步扩大至1000家,未来10年突破3000家。
在文志宏看来,餐饮创始人的“进”与“退”对企业发展各有利弊,主要差异取决于企业所处阶段和战略目标的权衡。在国内,对于还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而言,创始人往往是“灵魂人物”。创始人直接参与一线,显示的是战略定力与品牌初心,亲力亲为确保战略执行“不走样”。尤其是在当下消费环境产生巨大改变的转型期,创始人的回归能稳定军心、快速决策。但创始人也要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企业要发展,并不意味着创始人对所有的事情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企业的发展背后,需要有团队支撑。对于创始人来讲,不仅要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还要善于打造、建设和激励团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组织能力。”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当企业规模增长时,创始人管理模式会成为企业发展瓶颈,难以实现系统化、标准化复制。同时不利于职业经理人团队发挥专业能力,制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始人的角色其实没有绝对的最优解。初创及转型期需要创始人的强领导力定航向,而规模化、资本化发展阶段,则需通过退出直接管理来构建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从目前头部的餐饮企业来看,海底捞张勇的逐步交班与西贝贾国龙的再度出山,都是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做出的不同战略抉择。”
新京报记者 王萍
编辑 王琳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