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银理财权益投资部负责人张丁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祁明远 摄
8月29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资本市场研究院举办第一期沙龙,主题为“A股十年新高耐心资本如何助力稳市场”,来自基金公司、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及券商等金融机构的12位嘉宾参与讨论。
近期,上证指数站稳3800点创十年新高,热闹行情背后是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持续加持: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正在加快落地;公募基金长效考核改革拉开大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机制正在优化;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加速布局含权产品。
贝壳财经资本市场研究院的第一期沙龙,即聚焦“耐心资本如何助力稳市场”,旨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筑稳健生态。
在此次沙龙会议上,农银理财权益投资部负责人张丁予表示,今年权益类资产的仓位相较于过去三年有所提升。而长期资金入市的条件有二:一是投资回报率,二是市场波动率。其中,市场的波动率比投资回报率更为关键。同时,她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可优化长期资金业绩考核制度、税收机制等,进一步引导长期资金入市。
权益类资产配置仓位有所提升,银行加码“固收+”产品
“今年仓位相对于过去三年里有所提升。”张丁予在本期沙龙上表示,仓位回升的原因包括今年风险偏好提升,债券市场波动较大,提升权益市场配比可以有助于银行理财收益率的提升。
事实上, 银行理财以债券类资产为主,但今年以来债券资产的波动加大,收益率普遍下行。在此背景下,不少银行理财公司加大了“固收+”产品的发行力度,这类产品往往以80%的固收类资产打底,另配有20%以下的权益类资产。
张丁予表示,今年农银理财在策略上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增加了产品的丰富度。不过,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主要为R2级别,即中低风险,可对应固收产品形式的“固收+”产品。而R4(中高风险)的理财产品则需要投资者在柜面签约,因此对应的投资客群相对较少。
长期资金入市更需市场稳定,建议优化考核方式
在张丁予看来,中长期资金能否入市是“结果”。市场并不缺乏资金,需要监管部门正确引导、强化市场信心,提高投资者风险偏好。
“长期资金愿意入市的前提有二,一是投资回报率,二是市场波动率。”张丁予认为,市场的波动率会远比市场收益更为关键。
她举例指出,如果市场每年可提供6%-8%的收益率且可持续,那么长期资金更愿意进入并留在资本市场。如果每年涨跌幅大开大合,尽管最终计算后年化收益率也许更高,但不利于提高长期资金入市意愿。
“今年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就呈现出了波动率显著下降的趋势,这对于长期资金入市十分有利。”张丁予进一步解释,据测算,虽然指数创新高,但当前市场波动率处于历史最低区间,仅有15%左右,相较于正常20%-30%的波动区间相对较小。
除了市场波动率,在张丁予看来,若想长期资金持续入市,还要在考核制度、税收等方面进行优化。
张丁予认为,建立健全中长期资金的长周期考核机制非常重要,这需要监管出台相应的措施加以优化。短期的业绩考核可能会促使长期资金转向关注短期的投资收益,导致长期投资理念很难得到落实。保险资金、社保和基本养老保险资金、企/职业年金方面已有相应政策出台,针对理财中的养老金产品,希望也有类似的政策指引。
此外,张丁予表示,现行税收制度中,长期资本投资收益的税收政策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和优惠力度,可考虑对于长期持有期限的投资收益给予减免税优惠,降低长期资本的投资成本,提高其实际收益率,夯实长期资金进入市场的根基。同时,在产品的估值方式上,她呼吁监管层针对养老理财产品等特殊领域,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险资OCI的估值模式,有效平滑短期股价波动对产品净值的影响,有利于真正践行长期投资理念。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姜樊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