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资本市场研究院举办第一期沙龙,主题为“A股十年新高 耐心资本如何助力稳市场”,来自基金公司、保险机构、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及券商等金融机构的总计12位嘉宾参与讨论。


近期,上证指数站稳3800点创十年新高,热闹行情的背后,是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持续加持: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正在加快落地;公募基金长效考核改革拉开大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机制正在优化;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加速布局含权产品。


贝壳财经资本市场研究院的第一期沙龙,即聚焦“耐心资本如何助力稳市场”这一当下热点话题,旨在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共筑稳健生态。


收益率、资负久期匹配需求促使险资拥抱资本市场


在沙龙上,弘康人寿权益投资部负责人王志丹表示,根据保险业知名公众号“十三精”的研究报告,2024年度17家寿险公司加权负债成本为3.7%,而目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1.8%左右,非标资产的收益率则在3%左右。这表明,仅投资固定收益类资产无法覆盖寿险公司的负债水平。


“此外,目前行业的平均久期约为13年,而险资资产的平均久期只有约6.5年,投资10年期国债可以弥补两者的久期差距,但国债收益率较低,符合投资信用等级的非标资产收益率尽管约有3%,但久期只有三到五年。而权益类资产的久期可认定为无穷期限。”王志丹称,因此,无论从收益还是久期角度,权益资产对于险资而言都是重要的资产。


据了解,目前弘康人寿不断优化权益投资,不断完善人才的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机制,强化产业研究在投研体系的重要地位,推进投研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迭代,不断完善风险管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对权益市场的投资能力。


“目前,公司也在积极探索长期股权投资,这类投资的优势在于不再将股价波动计入当期损益中,而是将标的公司利润按投资者持有的股权比例计入利润表。因此,只要投资的上市公司有稳定的利润,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就不会对险资的财务报表产生冲击。”王志丹称。


在沙龙现场,王志丹还进一步分享了中长期资金入市仍需打破的制度障碍。具体包括绩效考核方式、资本比例制约、税率以及资本市场环境等。


“一般情况下,险资投资的考核期限以年为单位,这就促使投资经理更关注企业短期供需等阶段性情况,但如果长期资金要入市,其投资应该聚焦产业投资逻辑,关注产业的发展阶段,并随产业的发展而获利。所以,应该将险资绩效考核与产业周期、经济周期挂钩。”王志丹称,“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市场,但必要的管理手段还需贯彻执行,比如上市公司信息的透明度,披露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等仍需提高。若这些制约因素有所改善,将会推动险资更大力度地入市。”


三大内在逻辑支撑资本市场长期向好行情


目前,A股已经站稳3800点,截至9月1日收盘,沪指年内已涨15.63%。资本市场后市行情如何演绎?哪些板块的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对此,王志丹表示,沪指从去年“924”前不到2700点,日成交量只有六七千亿元的水平,一路涨至目前超3800点,日成交量在3万亿元左右的水平,投资者见证了资本市场从需要国家队出手支撑的状态,一度跃升至当前市场自发就能产生较大增量的状态,背后有三大内在逻辑:极低的利率环境和超宽松的流动性;内外因双重作用下出现的持续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预期;在本轮中美博弈中,中国出现了很多散点状但极具韧性和爆发力的特征,比如在科技、军事等领域,这给了资本市场很强的信心。


“展望后市,只要这三大内在逻辑没有改变,短期基于获利了结的回调就是阶段性的,中长期仍较看好资本市场。在板块方面,中长期维度红利类资产符合长期资本的配置需求,同时,具备较强成长性、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科技领域也会是市场主流资金长期配置的方向。”王志丹称,当下,在科技类资产上涨,但红利类资产并未下跌的状态下,红利指数隐含的股息率已经低至长期维度的极度低位,短期配置仍有一定难度,持续关注后续的阶段性配置机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