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杭州博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拓生物”)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3亿元,同比下降23.9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40.24万元,同比下降82.82%。
对于业绩下滑,博拓生物表示,公司对美业务受关税影响及政府采购减缓导致对美营业收入减少;受周期性波动影响,国内呼吸道检测产品需求减少以及拉美地区登革热等蚊媒类产品需求减少导致营业收入减少;注册费用、员工持股计划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增加,汇兑收益及利息收入等财务性收益同比减少。
新冠检测红利褪去 公司业绩显疲态
博拓生物成立于2008年,主要业务是体外诊断试剂,有传染病检测、药物滥用(毒品)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心肌标志物检测和生殖健康检测等五大系列。
2019年,博拓生物的营收规模仅2亿元左右,归母净利润不足三千万。2020-2022年,受到新冠检测业务的助力,其业绩暴增。2020年-2022年,其营业收入分别为8.65亿元、18.18亿元、19.01亿元,同比增幅为314.37%、110.09%、4.57%;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5亿元、8.34亿元、7.74亿元,同比变化幅度分别为1441.52%、91.57%、-7.19%。
不过,新冠检测业务红利褪去后,博拓生物收入迅速回落。2023年、2024年,博拓生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42亿元、5.59亿元,同比变化幅度分别为-76.75%、26.53%;归母净利润1.07亿元、1.70亿元,同比变化幅度分别为-86.22%、59.01%。
尽管2024年业绩有所回升,但并非主营业务内生动力所致。主要原因为传染病检测受季节性公共卫生事件推动而有所增加;新冠疫情期间,境外客户预订检测试剂的合同于2024年度终止履行,无需返还的订单预收款及代收运输费转为收入,导致公司利润的增加。2025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募投项目未达到预计效益
凭借新冠检测业务,博拓生物成功上市。2021年9月8日,博拓生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发行价格34.55元/股,募集资金9.21亿元,用于 年产4亿人份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产品扩建升级建设项目 、 体外诊断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 体外诊断产品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建设项目、 营销运营中心建设项目等。
不过,上述募投项目可谓“一地鸡毛”。其中, 年产4亿人份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产品扩建升级建设项目未达到预计效益。自结项以来,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分别实现效益4710.53万元、1.12亿元、1391.98万元,效益未达预期主要系项目中原预测传染病检测系列和药物滥用(毒品)检测系列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8.24%、45.74%,预计2024年合计达到2.5亿人份/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常规检测试剂产品受到挤压,销售萎缩;新冠疫情结束后,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海外市场医疗公共财政支出收紧,项目招投标放缓,传染病检测和药物滥用(毒品)检测增速不及预期。此外,公司新增时间分辨荧光定量检测产品和核酸分子检测产品产能原预计4010万人份/年,由于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公司及时调整了部分检测新产品的研发方向,导致新增产品产能减少。
“营销运营中心建设项目”和“体外诊断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则于2024年8月宣布终止,其中,体外诊断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已投入1.54亿元。终止原因主要系近年来体外诊断行业格局和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结合当前产品和市场对研发战略进行调整,并将营销运营中心建设项目剩余资金中的6000万元用于投资新增的“微流控荧光检测平台项目”。
押宝脑机接口
今年,博拓生物又将目光投向了脑机接口领域。
今年5月,博拓生物通过子公司杭州博肽智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投资了杭州青石永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石永隽”),公司投后占比5%。
青石永隽由浙江大学侵入式脑机接口团队创办成立,是南湖脑机交叉研究院首个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博拓生物曾在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公司此次投资是基于对脑机接口未来市场前景以及浙大研发团队的深度分析做出的,是在大医疗器械赛道上,探索由诊断向诊疗一体化前沿技术迈进的重要尝试。该公司的首款产品面向全球3亿抑郁症患者中近30%的难治性重症抑郁患者,目前该疗法已进入科研性临床试验阶段,第一例抑郁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临床诊断结果为康复,停止治疗后并未出现反复,治疗效果显著,其他临床病例也正在进行中。青石永隽预计,该类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如进展顺利,将在2029年获批,预计2030年可上市销售。
8月7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利好政策刺激之下,博拓生物股价迎来一波上涨。不过,在股价上涨后,8月20日博拓生物公告称,实际控制人于秀萍计划减持不超过447.9999万股,占总股本的3%,也引发市场猜测和质疑。
截至8月29日收盘,博拓生物报39.20元/股,跌幅为1.51%,市值58.54亿元。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