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移动支付已经深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然而,这种“无现金”的便捷模式也成为了未成年人手中的“潘多拉魔盒”。


8月26日,上海浦东警方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披露,近期接连处置了多起未成年人网络消费求助。


12岁孩童为“谷子”豪掷九万元 另有游戏账号交易


7月17日晚,潍坊新村派出所接到居民施女士的报警求助,称11岁的女儿小彤在网上进行游戏账号交易时被骗。


民警到场后发现,原来小彤为了赚取零花钱,在网上发布了出售游戏账号的帖子。不多时,便有一名“买家”联系上了她,对方显得很“专业”,还特意邀请了一名“第三方见证人”来保障“交易安全”。按照“见证人”的指导,小彤在某电商购物平台上购买了一张200元的消费卡作为“保证金”。结果没等账号交易结束,对方就利用屏幕共享套取了消费卡的卡密,将卡里的200元钱款卷走“跑路”了。


民警曹昕晨立即拨通电商客服电话说明情况,客服也表示会配合民警冻结该消费卡。幸运的是,骗子还没来得及使用,200元的消费卡成功被冻结。在多方努力协调下,这笔资金顺利返还给了小彤,成功挽回了损失。


7月29日下午,浦兴路派出所的一名老民警表示自己也接到居民洪女士的求助,称12岁的女儿小莉沉迷二次元文化,多次借用手机以正常网购为由,偷偷“夹带私货”从其他二次元爱好者手中购买了大量“谷子”,短短半年时间就已经花费达9万余元,花销无度的问题让家长十分困扰。


青年民警何一灵向贝壳财经记者介绍,所谓“谷子”,是二次元圈内对周边产品的昵称,而此类产品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喜好色彩,在圈内人士之间的交易更像是“以物易情”,事后再想要退货退款十分困难。


游戏“氪金”充值下的“无底洞”


无独有偶,8月9日上午,芦潮港派出所也接到了来自居民毛女士的一起类似求助,她年仅12岁的儿子小顺竟然在游戏里“氪金”超过2万元。


原来,毛女士平日里忙于工作,疏于关心儿子小顺。为了让孩子“安静”一会儿,她总是将自己的手机递过去,让他一个人玩。殊不知,这部普通的电子设备逐渐成了孩子的“电子保姆”,而小顺也在游戏世界里越陷越深。为了能够在游戏里赢过其他人,小顺趁着毛女士付款时偷偷记下了支付密码,钻入了游戏充值的“无底洞”。随着在虚拟世界里的消费如同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直到银行卡余额不足的提示短信发送到手机上,毛女士这才意识到闯祸了。


了解到具体情况后,青年民警曹雨沁一边耐心地协助毛女士联系游戏客服,提供了未成年消费的相关证明材料,一边和小顺开展交流谈心。经过多轮沟通,最终成功退回了1.2万余元的充值金额。小顺也表示今后再也不会做出胡乱“氪金”的行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俞金旻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