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料价格暴跌90%,储能系统报价卷入“0.3元时代”,再到风电整机中标均价较2020年高点下降65%。中国新能源产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内卷”危机。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近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等机构密集发声“反内卷”。
8月5日,中国机电商会发布《关于反对不正当竞争,维护光伏行业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倡议》称,坚决抵制以低于成本价出口等方式的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
8月6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向各单位公开征集对《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光伏迎“反内卷”关键棋。
8月12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发布《关于锂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书》,呼吁全产业链协同抵制恶性竞争,推动锂行业高质量发展。
8月13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征求意见稿),截至目前已有152家企业参与此次倡议。
图/ic
产能过剩是内卷危机的核心根源
光伏全产业链在过去几年均发生了高速的产能扩张。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年度报告,2024年多晶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虽然多晶硅企业依然有宣布的新建产能规划,但考虑到2025年市场形势严峻与政策环境不确定的双重风险,到2025年底可建成产能仍存变数。预计2025年多晶硅需求量为160万吨至180万吨,可匹配700GW光伏需求,即使2025年无新增产能,以2024年323.1万吨/年的存量规模判断,2025年市场仍存在产能严重过剩、投资过热风险。
储能行业同样面临严重产能过剩问题——各类企业跨界涌入储能系统集成领域,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目前全球储能年装机容量约2亿千瓦时,即便翻倍至4亿千瓦时,保守按国内现有活跃的1000家系统集成商计算,平均每家仅能分到400兆瓦时的订单,远不足以支撑企业正常运营。
锂业也是如此,在供需失衡的背景下,碳酸锂库存压力持续增大。尽管锂矿和碳酸锂的库存压力在2024年下半年有所减轻,但整体库存水平仍处高位。数据显示,2025年初,国内碳酸锂库存同比增长57.98%,高库存对价格形成压制,累库趋势可能会延续。在价格长期低于成本线的情况下,高成本产能(如锂云母提锂)将加速退出市场,从而推动供需格局重新平衡。然而,这一过程需要时间,短期内碳酸锂市场仍将维持供需过剩的局面。
当行业产能远超市场需求时,企业为消化库存、维持现金流,不得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产品,导致全行业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困境,直接触发了“供给过剩→价格战→行业利润崩塌→企业生存危机→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更严峻的是,产能过剩不仅加剧了国内市场的“内卷”,还促使企业向海外低价倾销,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空间。因此,破解内卷困局的关键,不仅在于行业自律与政策调控,更在于如何科学引导产能出清,重构供需平衡的产业生态。
一套政策组合拳,“反内卷”初步显效
面对新能源行业愈演愈烈的“内卷”危机,中国政府与行业协会正构建一套多层次治理体系,从行业自律公约到法律修订,从价格监管到产能治理,形成政策组合拳。
8月6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向各单位公开征集对《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业内把此举视为“光伏供给侧改革的催化剂”。国盛证券杨润思认为,光伏在反内卷的背景之下,产业链价格修复是必然趋势,预计多晶硅价格有望回归到行业成本价之上,同时供给侧的出清政策也有望跟进出炉。随着多晶硅料价格上涨,建议持续关注下游产业链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各环节的价格修复机会和弹性。
8月13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发布《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 促进储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征求意见稿)。8月14日,协会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截至目前已有152家企业参与此次倡议,在前十名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中有九家积极参与了本次倡议,在前十名储能系统集成企业中有八家企业参与本次倡议,意味着协会发起的本次倡议获得了储能产业链企业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有望逐步形成行业共识与自律。
7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外公开征求意见,这是价格法实施27年来的首次修订。很多市场人士已注意到,此次修正草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两部门负责起草,相关工作主线聚焦当前“价格内卷”等热点问题,透露出中央决策层以生态治理思维重构传统价格监管框架的强烈信号。草案进一步完善低价倾销的认定标准,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治理“内卷式”竞争,同时提高处罚标准。如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等部门近期密集发声,推动新能源行业“反内卷”。7月,中央财经委提出,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工信部组织光伏企业座谈会,要求企业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明确不正当价格行为认定标准,提高经营者违反明码标价规定的处罚标准。
7月的产业政策密集发布,相关经济数据也验证了政策的有效性。8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PPI环比下降0.2%,降幅较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这是今年3月以来环比降幅首次收窄。7月国内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带动相关行业价格降幅收窄。随着“反内卷”行动的深度发酵,企业有望良性有序生产经营,促进产品盈利回归正常水平。
光伏全产业链价格已经有所回升。捷泰科技副总裁刘捷近日告诉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国家部委、中国光伏协会、中国机电商会等一系列倡议举措得到行业的广泛响应,成效初步显现,直接反映在全产业链价格回升,幅度在20%-30%之间。海外市场的价格,随国内市场价格回升也同步提高。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