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陈维城)8月8日—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举行。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径是先岗位化,再实现完全通用化,未来世界将是通用机器人与专用机器人混合的世界。
“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与去年相比,大家更强调商业化落地;去年大家只是展示或者跳舞。今年各家挖掘了一个又一个的场景,无论是工业场景、服务场景还是其他场景,有的干得好,有的干得不好,但大家都在努力,表明大家都努力商业化。”这是李通对大会的观察。
WRC期间擎朗展台通过“酒馆餐吧”“医疗站”“剧院”三大场景,呈现了多形态具身服务机器人的岗位化协作服务。其中,擎朗展示了最新的双足人形产品XMAN-F1,XMAN家族的另一位成员XMAN-R1,在现场流畅地完成爆米花与饮品的制作。
李通介绍,目前酒店、餐饮、休闲娱乐以及医疗康养等是公司的商业化场景,有常见的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行李机器人,轮式机器人更快商业化。作为一家公司,永远以商业行为为中心,泛服务娱乐性占公司生活场景的绝大部分。
“目前公司的机器人产品出货量超过10万台。”李通表示。根据IDC最新报告,擎朗智能的全球市场份额持续占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第一。李通介绍,目前公司营收是海外和国内各一半,海外的盈利水平更好,因为海外劳动力成本也较高,机器人销售也较高。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热度攀升,擎朗智能推出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李通认为,“人形机器人只是机器人在场景落地中的一种形态,并无特别之处。”
李通提到,人形机器人的本体和小脑与过去的机器人没有区别,区别是大脑。大模型发展使得大脑得到很大提升,随着ChatGPT问世,行业逐渐发展起来,目前所有人基本上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我们更倾向于在服务场景里面落地人形机器人,第一是我们对服务场景的理解更深,第二是服务场景的非结构性更需要这类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应是先岗位化,再实现完全通用化,这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路径。如果今天就要人形机器人成为家庭保姆,这是很好的愿望,但目前无法实现。”李通有实现的路径。
李通将行业中的机器人分为两大类,即专用机器人和通用机器人。专用机器人是为专项任务而设计的机器人,优点在于效率最高,例如地面清洁或配送物件,轮式比人形效率高,但无法刷马桶;如果需要不断切换工作内容,可以让通用机器人完成这些任务。未来世界将是专用机器人与通用机器人混合的世界。
目前具身智能数据匮乏,李通表示,更倾向于物理世界的实际数据采集,目前建立采集场和训练场是很好的方法,并且公司也正在建设。同时,他表示,岗位化推进多形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是擎朗的推进路径,“机器人要寻找简单的工作岗位先落地,大批商业化产品,数据量才能丰富,数据飞轮才能真正滚动,而不是目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卡在那里一直不动。”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