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交出了令人欣喜的经济“成绩单”。官方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达66.0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同时,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下半年经济怎么走?政治局会议透露了哪些信号?8月9日晚,央视财经《对话》节目邀请了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共同探讨当前宏观经济的热点话题。
政治局会议释放积极信号 加力政策值得期待
7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此次政治局会议我最关注的提法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朱光耀表示,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判断,即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这是非常准确的判断。这些难预料的因素包括美国搞所谓的对等关税,且美国在与一些国家分别达成的所谓的协议中,又增加了许多任意强加的条款。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一方面要与美国进行认真、坦诚的谈判,同时,要向世界表明立场,即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高标准地接轨先进的世界贸易规则、规制管理、标准,这对中国有利,也对世界有利。
刘元春表示,政治局会议中关于经济的表述,最核心的是“持续发力、适时加力”。持续发力即按照既定方针进行推进,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符合预期,这表明我国从去年“9·26”以来所实施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号准了脉、给准了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为何要适时加力?刘元春认为,首先,下半年中美关税谈判具有不确定性;其次,房地产市场面临调整,要从前期的保交房、保流动性全面转向新发展模式、城市更新以及农民工市民化等,转变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超预期变化;第三,“反内卷”如何进行有序推进还有待观察;最后,目前的低价现象还没有完全刹住车,再叠加老百姓关注的消费、投资问题仍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和冲击,“我们必须进行相机决策,在原来更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定位的基础上适时加力。”
“反内卷”政府应搭建治理框架 让市场发挥淘汰作用
近期,“反内卷”也是宏观经济领域的一大热词。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对话》节目现场,有观众提出,“卷”让商品价格更便宜,是否“卷一卷”也没什么不好?
对此,刘元春认为,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有时候占点“小便宜”也挺好,但从更高角度来看,这种“小便宜”无法持续,比如“外卖大战”中的“零元购”,不花钱就能买到东西,这违背最基本的市场原则。所以,如果企业有技术创新,也在进步,但挣不到钱,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大量企业倒闭,出现大量失业。所以,如何从不规范的“内卷式”竞争回归到常态化、有序、可持续的竞争中,是一个国家进行市场微观监管和秩序重构的关键。
朱光耀则表示,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在全世界领先,这是市场竞争和企业奋斗的结果。所以,认真面对价格挑战,就要提高宏观管理水平、监管能力和反垄断能力。“总体的战略、规范的规则治理应该政府主导,但具体淘汰哪些落后产能,除了官方限制发展的以外,其他的都应该通过市场在自行发展的过程中来淘汰、解决、完善。政府要搭建治理的框架,而不是具体地去让企业干什么。”
房地产已度过最危险时刻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提升支撑股市
此外,针对生育政策、房地产、股市等热点话题,专家在节目中也进行了探讨。
朱光耀认为,每年3600元的生育补贴金额是一次突破,中国面临较大的人口增长压力,应该对下一代有更多投入和财政支出的支持。“当然,光靠钱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还需要整体的配套措施,比如延长女性哺乳假期、保障女性生育期间的工资收入等,这不仅需要国家行动,还要企业有统一的认识,但是无论如何,各方都应致力于为适龄妇女创造更好的条件,这是为了家庭,也是为了国家的未来。”
针对房价问题,刘元春认为,中国房地产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第一阶段基本战略目标完成后必须进入第二阶段,即必须进行存量深度调整,使市场出清,且必须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同时,房地产市场调整要配合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解决城乡差距、城市贫富差距和农民工市民化等问题,这一定要两轨推进,“可以利用政策性工具,加大收储力度和提供保障性住房力度,以及加大新型城镇化和城市更新的力度。”
针对股市问题,刘元春表示,稳股市与稳增长密切相关,股市不稳定,投资者的资产负债表就不稳定,大家的预期也就不稳定。以往,我们总认为股市对经济的作用不是太强、太明显,但近年来,以科创为主体的赶超型经济体已经让资本市场对增长有了真正的支撑,包括基础研发、产业升级和科创金融,而这恰恰是一个经济体穿越周期的基础性力量。中国创新所带来的叙事逻辑的变化,改善了投资者的情绪。当前,中国的技术在进步,产业在升级,但微观的财务状况还在恶化,这一定走不远。“反内卷”可以提升大量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从而让股市有财务支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