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晚“破圈”到披露上市消息,今年以来,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一直是走在流量的顶端。
8月9日上午,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王兴兴刚刚结束上午的主题论坛,分享了对机器人行业的一些思考。演讲结束后,他就直奔采访间接受了包括新京报贝壳财经在内的媒体采访。产品定价、海外市场、具身智能大模型、上市,他回答了近期关于宇树科技的行业热议话题。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 图/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张晗摄
在学生时期靠比赛获得第一桶金到如今准备上市,王兴兴的故事,是中国年轻创业者的故事,也是属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崛起的故事。
具有足够的出货量才能建立机器人生态
在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召开前不久,宇树刚刚发布了其最新款机器人R1,售价3.99万起。在此次大会现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也看到了这款体态更小的机器人产品。
由于深耕四足机器狗多年的技术积累,因此在关键核心零部件上宇树全部自研,成本管控做得比较好。“只有出货量足够大才能建立起机器人生态。”王兴兴表示。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在春晚表演完之后,宇树机器人已经带动了机器人租赁市场的崛起,事实上已经产生了商业价值。
“当机器人可以大量‘干活’时,每台机器人出厂或被考虑收税,例如一台机器人干什么活,它产生的价值中有多少税可以上交国家。比如这里有块荒地,机器人可以来到这个地方开荒种地,然后机器人产生的一部分价值就可以直接上交给国家。”王兴兴说。
但目前机器人距离“干活”还有一定差距。王兴兴认为,机器人若能和人一样会干很多事情还需要2-3年的时间完成技术进步,慢的话可能需要3-5年,但这波机器人热潮大概率不会超过10年。
对具身大模型投入保持谨慎
在去年世界人形机器人大会采访时,王兴兴的观点是目前具身智能大模型非常重要,但行业内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共识指出哪个研究方向是正确的,因而具身智能的投入相对比较克制。
“现在最大的技术难点还是具身智能的技术突破,从整个行业来说也并不足够成熟,如果哪天用户在场馆里看到一个机器人走来走去,并且随便和机器人说一句话它就能帮我们干一些事情时,才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临界点。”王兴兴坦言。
从整个行业发展进程来看,数据突破是目前一部分公司的主要研究方向,但王兴兴的观点是,无论使用各种方法采集的数据,当真正部署在真机上,还是和实物机器人存在较大差距,两者无法很好对齐。
王兴兴观察到,大语言模型只要数据量够大,数据足够好,那这个模型研发的成功率就很高,模型会很好用。但在机器人领域,这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行业内并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型出来,因此即便使用很多数据,效果也并不理想。
上市像“高考”,海外营收占50%
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始前不久,宇树上市的进程有了新的进展。
7月18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信息,宇树科技已开启上市辅导,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
根据辅导备案报告,宇树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兴兴,其直接持有公司23.8216%股权,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公司10.9414%股权,合计控制公司34.7630%股权。
“我们公司已经成立9年了,目前也正在推动一些中规中矩的上市流程,在某种意义上,我一直把公司上市当作一个学生上学成长的过程,上市对我来说更像是高考,我觉得是企业迈向更成熟的管理、更成熟运营阶段的事情,是对过去9年的交代,也是对股东的交代。”王兴兴坦言。
“过去几年业绩50%来自海外市场,宇树一直注重海外市场,全球合作非常重要。”王兴兴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公开消息显示,宇树科技四足机器人全球市占率60%—70%。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晗
编辑 陶野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