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坛生物”)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31.1亿元,同比增长9.47%;归属上市股东的净利润6.326亿元,同比减少12.88%。作为国内血液制品的龙头,截至2024年,天坛生物利润已经连续多年增长。产品价格下降、行业竞争加剧,这家以采浆量和浆站数量为核心优势的企业,能否完成从规模扩张到提质增效的转型考验?


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影响净利润


资料显示,天坛生物主要业务是以健康人血浆、经特异免疫的健康人血浆为原材料和采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发、生产血液制品,开展血液制品经营业务。在研和在产品种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


关于此次增收不增利的原因,天坛生物称,2025年上半年,受销量增长的影响,营业收入同比增幅9.47%;受产品销售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信用政策变化带来利息收入减少等因素的影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降幅12.88%。


其实,天坛生物净利润下滑,早在今年一季度就已初见端倪。天坛生物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3.18亿元,同比增长7.84%;归母净利润2.44亿元,同比下降22.90%。彼时,天坛生物直言,产品价格下降减少的利润大于销量增长增加的利润,使得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降幅22.90%。随后,天坛生物还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血液制品价格随市场供需变化等情况产生波动,以人血白蛋白为例,近年进口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数量持续增加,在国内市场占有较大比重,对国产人血白蛋白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数据显示,天坛生物2025年上半年在营的85家单采血浆公司共采集血浆1361吨,同比增长0.7%;公司总资产达165.22亿元,较年初增长4.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为5.85元,增长3.90%。


提质增效转型待考


作为国内血液制品的龙头老大,截至2024年,天坛生物利润已经连续多年增长。


相关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4年,天坛生物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2.82亿元、34.46亿元、41.12亿元、42.61亿元、51.80亿元 、60.3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97%、4.99%、19.35%、3.63%、21.57%、16.44%;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11亿元、6.39亿元、7.6亿元、8.81亿元、15.10亿元、15.49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19.94%、4.57%、18.94%、15.92%、25.30%、39.52%。


而天坛生物能够实现业绩的持续增长,离不开其稳固的行业地位。


资料显示,天坛生物的控股股东是央企国药集团旗下中国生物。通过近几年的重组整合,公司剥离了原有疫苗业务,实现了血液制品业务的整合和整体上市,目前已成为国内血液制品领域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


长期以来,血制品在国内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我国只允许进口人血白蛋白和重组凝血因子类产品,而其他血制品则必须由国内企业生产。此外,自2021年之后,我国已经停止审批新的血液制品企业,这标志着该行业进入了存量竞争的时代。


对于血制品企业而言,想要实现盈利,就必须在旗下的采血浆站采集到足够的血浆。换言之,采浆量是直接影响血制品公司利润规模的关键。天坛生物生产血液制品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就是人血浆,而这些血浆是由公司所属的单采血浆站依法取得《单采血浆许可证》后,在划定的采浆区域内进行采集的。因此,对于血制品企业来说,拥有血浆和血浆站就意味着掌握了市场的主导权。


近年来,天坛生物通过兼并与收购,迅速扩张了自身的采浆站网络。从采浆站数量来看,截至2024年,天坛生物已经拥有单采血浆站总数达107家,其中在营单采血浆站数量达85家。2024年,天坛生物下属85家营业单采血浆站实现血浆采集2781吨,保持国内行业占比约20%。


不过,对于天坛生物而言,这一数量上的优势并未直接转化为质量上的领先,其面临的成本压力和技术效率问题不容忽视。


从营收角度看,2024年度,天坛生物采浆量2781吨,血制品营收60.13亿元,平均每吨创造营收约216.22万元。相比之下,2024年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采浆量约1600吨,血制品营收80.52亿元,平均每吨创造营收约503.25万元。


当前血液制品行业“从供不应求到价格承压”转变,这种转变是否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在存量竞争格局下,血液制品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是什么?此次半年报“增收不增利”是阶段性现象吗?这一阶段会持续多久?公司计划如何缩短这一周期,实现营收与利润的同步增长?从长期来看,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是怎样的?8月7日,针对上述问题,新京报记者向天坛生物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