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检测标准化建设正迎来加速发展期。
近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北京人形”)正式发布国内首个一站式具身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检测平台作为核心板块,将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提供从核心零部件性能测试到整机验证的全链条检测服务。
在采访中,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北京人形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具身智能分级标准,计划通过提供标准验证与检验检测双轨服务,推动国内外标准互认互通,为产业发展确立清晰、一致的质量准则。同时,平台将着力打造权威评测基地,面向产业上下游企业开放机器人测试和认证服务。据悉,建成后,该平台将成为国内首个覆盖“研发-检测-认证-应用”全链条的服务中枢。
“检测平台的发布,将有效拉动行业协同完善具身智能测试标准化体系与服务能力。对外服务后,平台也会接收到合作伙伴提出的需求,这将推动平台与行业共同发展,加速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北京人形测试与质量负责人包明瀚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天工机器人在商超场景训练。受访者提供。
检测标准化痛点凸显,北京人形牵头破局
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面临着标准化建设滞后的难题。包明瀚向贝壳财经记者坦言:“整个行业在技术标准和测试标准上存在着显著的缺口,就像初期手机充电接口不统一带来的诸多问题一样,当前各家企业采用不同的技术路径,让整个行业难以形成统一的质量评测体系。”
在包明瀚看来,这种标准碎片化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标准不统一使得各个企业难以形成合力推动行业发展,质量没有统一的准绳也让人形机器人难以真正落地实现规模化应用。
而检测设备的标准化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困境。包明瀚介绍,由于人形机器人属于新兴领域,目前市场上缺乏标准化的专用测试设备,多数企业只能通过自行研发或定制改造其他行业的设备,来进行机器人测试。
针对具身智能行业技术及检测标准化缺失的问题,北京人形正牵头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北京人形标准负责人任容玮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目前行业正推动核心零部件、核心工具链和整机智能化三个维度的标准制定。此前,由北京人形牵头发布的《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标准,已完成从团体标准向行业标准升级的立项,后续还将围绕具体能力维度细化标准。
与此同时,检测标准的行业共建也在加速推进。今年4月,北京人形参与建设的具身智能基准测试方案推出,各方将共同搭建测试场景、测试任务库和评价指标;6月底,由北京人形牵头建设的具身智能评测实验室联合体在北京亦庄成立,联合体与垂直行业真实用户协同,共同推动测评基地建设、标准编写等工作,促进统一测评规范和认证标识互认落地,打造具身智能产业“测评-标准-应用”的闭环。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未来,北京人形还将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养老等领域检测标准的落地与应用。目前,测评基地正在搭建起工业、特种、养老、居家、药店、商超、餐饮等多个场景,机器人在这些场景中不仅能积累大量数据,还能为其能力测试提供真实场景支撑,加速规模化落地。
向全行业开放,检测平台提供标准化测试服务
在检测标准加速制定的同时,检测平台的建设也在同步推进。7月8日,贝壳财经记者在北京人形测评基地看到,北京人形建立了软硬件协同的测试体系,可系统化开展从关键器件到整机的可靠性测试、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及场景测试。
“检测平台不仅可以对北京人形的机器人产品进行正规化、系统化的测试,保障我们的产品质量;同时,检测平台还向全行业开放。”包明瀚表示,当前很多机器人企业由于资金或能力限制,很难购置设备和搭建平台进行系统化测试,北京人形希望通过开放检测平台,为人形机器人上下游企业提供标准化的测试服务,推动行业发展。”
据悉,该测试体系涵盖了零部件到整机的全方位检测,可以对核心零部件进行耐久性测试、功能的完整性验证、性能的稳定性评估、安全性的严格检验以及多场景适应性验证。包明瀚告诉记者,通过对机器人质量与性能的检验,确保交付的机器人都能直面真实应用的挑战。
天工机器人在物流场景训练。受访者提供。
“我们的机器人都要经过检测平台的系统化测试,符合标准才能准出。”包明瀚告诉记者,检测环节对于机器人产品的应用来说至关重要,此前,在亦庄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上,不少企业的机器人因为可靠性不足,出发后很快发生瘫软或出现其他问题,而北京人形的天工机器人在赛前进行了大量系统化测试,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最终靠着单台机器人跑完21公里并夺冠。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检测平台正在推进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和CMA(中国计量认证)的申请,并计划将测试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在场景建设方面,将进一步扩充设备与场景,未来将面向市场为行业上下游机器人提供测试服务并发放认证,助力全行业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韦博雅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贾宁